肥胖症起源于(肥胖症的病因是)

菁妈育儿 0 2025-02-07

文章目录:

研究发现:成年后肥胖源于儿童期,孩子这个年龄前要注意控制体重

假期到了,距离过年也就越来越近了。对于小孩子们来说,过年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好吃的。每逢佳节胖三斤,对于大人来说,胖三斤可能看不太出来,对于孩子来说胖三斤就是很明显了。

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各样的零食也多了起来,无论是不是过年孩子都有很多好吃的,所以孩子由以前大多面黄肌瘦变成现在的腰胖肚圆。

研究显示1986年至2010年我国0—7岁儿童肥胖发病率从0.8%上升至5.9%,而到2014年上 升到7.26%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9岁男孩148斤,已经出现脂肪肝,营养师:每天吃喝这些引起的

近期最湖南省的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接到这样一个男孩。男孩军军年龄只有9岁,正常的孩子标准的体重是50斤,身高是135厘米,但是军军的身高比一般孩子高18厘米,也就是153厘米,但是体重却是一般孩子的三倍,体重达到了148斤

医院检查后发现军军已经出现了脂肪肝、鼾症等肥胖引发的症状。营养师发现:军军父母均在国外,家庭条件好,在家带娃的爷爷奶奶对军军的要求那是要什么给什么。

军军最爱吃蛋糕、牛排,所以几乎每天都会吃这两种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而且最主要是军军不爱喝白开水,每天只喝饮料。

爷爷奶奶看着孩子这日益肥胖的身材才想着要控制,只是奈何无计可施,这才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想办法。

而医生也表示,治疗需要时间,孩子一定要控制饮食,注意运动。

肥胖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极大:

1、有研究发现超过6岁的孩子还肥胖的话,成年后肥胖的机率会更高,而成年肥胖代表着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会大大的升高,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关节方面的疾病都和肥胖有关。

成人后肥胖还会导致一些肿瘤发病率升高,比如女性的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乳腺癌;男性的前列腺癌。

2、影响孩子的睡眠和大脑发育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打呼噜也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人群中这个病的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才2%-4%。这些人睡觉的时候会有呼吸暂停的情况,导致睡觉质量差,会导致明显的缺氧和脑损伤,影响大脑发育。

3、肥胖会影响儿童的激素平衡

脂肪组织有内分泌功能而且受神经系统支配 。研究指出,肥胖儿童体内存在瘦素抵抗,所以吃得多,控制不住体重。

肥胖会让女性容易出现多囊卵巢综合症,或者是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科的医生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肥胖都会影响到生育能力。而不少不孕不育只需要减肥就可以治疗。

4、儿童肥胖影响正常的生活

太胖的孩子走几步就觉得累不想走了,而且因为体重过重,儿童的关节承重部位更容易受损,所以孩子不喜欢动,不喜动那就是天天坐着,而坐着更喜欢摄入更多的食物,从而更容易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5、肥胖的孩子容易生病

血脂紊乱会使肥胖儿童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低下, 研究显示,肥胖患儿存在显著的免疫功能紊乱。想一想,平时只吃不动的人免疫力肯定是差的了。

6、肥胖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同学们都去打球了,因为自己跑不动,没人愿意和自己一起打球,而就是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坐车,肥胖的儿童一个人就占了两个人的位置,大家也不乐意。

加上肥胖儿童一般身体上还可能会经常有一些汗味等不太让人喜欢的味道,所以一般来说不受别人的欢迎。

而孩子也容易自卑,也容易是一些校园暴力的对象。

一项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萨里大学和芬兰奥卢大学的科学家联合完成,以2.2万多名2周~13岁儿童为考察对象的新研究发现:近100个增加成年肥胖风险的基因变异从4~7岁开始在儿童发育的重要阶段发挥作用,这表明成人肥胖起源于儿童这一关键期。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慢病管理中心主任、教授米杰表示:6岁左右是人体发育关键期,机体处于脂肪重聚阶段。也就是孩子减肥尽可能在6岁前,否则再迟点减困难度会更高。

预防孩子肥胖从小做起,把孩子的肥胖扼制在6岁之前,这时候的饮食习惯是家长养成了

1、怀孕时就要注意控制体重

从怀孕时就要注意控制体重,一般建议孕妇增加的体重在25斤以内就比较好了(当然如果怀孕前体重太轻的例外,或者是体重太重的,增长更少)最好的孩子出生时体重在7斤以内最好,6斤很合适,妈妈好生,而且宝宝先天的体重也不会太大。

2、婴幼儿期最好让孩子的体重比身高长得慢

菁妈一直和家长们讲:看孩子的身高体重,最好的情况就是身高长得比体重快。也已经孩子的身高比较是中等,体重可以是中下,或者是中等,最好不要是中上。因为孩子的体重长得比身高快并不是一件好事,可能代表着孩子易出现性早熟。

3、合理控制每天脂肪的摄入,脂肪的供能比在25%~30%之间

过高的热量摄入就会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脂肪的快速合成。健康的一日三餐会让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但是如果每天都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的摄入,会让孩子变肥胖。比如各种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比如汉堡,方便面,炸鸡,饮料类就包括咖啡和可乐等等汽水类。

4、保证高蛋白的摄入,蛋白质的供能比在20%~25%,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高蛋白食物会让人变胖。这是错误的。高蛋白可以保护我们的肝细胞,还能够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的主要帮手。

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拥有特殊的作用,能够刺激身体的新陈代谢,所以这样说来,适当的提高高蛋白的摄入反而有助于减轻我们的体重。

尽可能多选择优质的蛋白,就像是豆腐等豆乳制品,还有瘦肉,鱼类和虾等海鲜。脱脂牛奶也是一种。

最重要的还有水的摄入,适当每日饮用水有助于肾脏功能的正常作用并且减轻体重,促进肝脂肪的代谢。

“每天八杯水”并不只是一句标语而已。饮用水最佳的选择就是白开水和矿泉水。还可以加入些清淡的绿茶和菊花茶。

这个时候更不能选择用咖啡或者奶茶这些饮料来替代。饮料类会起到一种适得其反的作用。

除了饮食上可以预防,我们还可以在运动上行动。运动就是最佳的治疗办法之一。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位暴走妈妈为了给孩子捐献肝脏而暴走七个多月的事例。这位妈妈在运动锻炼之后成功控制了自己的脂肪肝,救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是运动的力量。

家长要带着孩子去运动,让孩子爱上运动

1、户外运动

带孩子去外面疯跑,去玩游戏,去打球都可以,阳光下快乐的玩,可能让孩子补充维生素D,而补充的维生素D也可以预防孩子肥胖。

2、学习游泳

游泳依靠的是肌肉的力量运动,能够很好的去训练肌肉的协调性。实验证明,游泳比陆地上运动能够减少更多的卡路里,建议家长可以从小让孩子学习游泳。

3、骑自行车

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很多人的出行方式都得到了改变。骑自行行车能够很好的锻炼下肢的肌肉群,增强我们的心肺功能,更能减肥,又能够适当放松。

而小朋友骑自行车更加了好处多多,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运动能力,更可能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一举多得。

正因为是有预防才能减风险,家长们如果害怕孩子身体出现伤害,那就要狠得下心了帮助他们改正。孩子们喜欢吃炸鸡汉堡可以理解,但是一切都要讲究适量原则,否则,放纵反而害了他们。

我是菁妈,一个女孩的妈妈,母婴行业培训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为上千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世界防治肥胖日丨肥胖危害不小 科学控制体重非常重要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随着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防治肥胖成为国际性的重大事件,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11日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

“肥胖不只是好看与否的问题,也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孙治平介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来看,中国成人肥胖率占到了一半以上,6~17岁的青少年肥胖率占到了19%,6岁以下的儿童肥胖率占到了10.4%。“而且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还可以得知,在每年的死亡率当中,慢性疾病的死亡率占到了88.4%,其中慢性疾病最重要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而这些疾病与肥胖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重视肥胖问题,科学地控制体重十分有必要。

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孙治平科普道,人的体重由骨骼、脂肪组织、水及各个脏器等组成。“一般在谈到体重时,会区分为体脂体重和去脂体重。”她说,去脂体重包含了肌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瘦体重)、蛋白质、水、矿物质;体脂体重则包含了存在于各个脏器中的必需脂肪及储存脂肪。当我们说自己“最近胖了”,其实就是人体的脂肪细胞,特别是储存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而储存脂肪细胞主要存在于腹部皮下组织及内脏的周围,常常体重增加的同时伴随者腰围的增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慢性疾病息息相关的“向心性肥胖”。

在评价人是否超重或肥胖时也有不同的标准,如BMI指数、腰围和腰臀比。BMI指数是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如果数值在25-29之间,就可以称为超重;30以上则称为肥胖,其中30-34.9之间为Ⅰ度肥胖、35-39.9为Ⅱ度肥胖、大于40为Ⅲ度肥胖。

如果体重超标到了“肥胖”的状态,会容易引起心脑血管、肝脏方面的疾病。孙治平在日常工作中就经常发现,很多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体重、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肥胖还可能对肿瘤、骨关节炎、胆囊炎、胆结石和女性内分泌、生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腰间赘肉咔咔掉 人鱼线马甲线我想要!”“我要减肥!”这些减肥口号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孙治平注意到,不少人对减肥还存在着误区。她在门诊中经常遇到对减肥非常迫切的人,希望在很短的时候迅速减重到目标体重;还有人认为每天只吃一点水果、不吃主食就可以减肥;也有人不知道怎么才是正确的运动,不知道如何消耗能量,以至很多人走进了减肥的误区,其实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管理体重并维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每个人不同,管理体重的方法也不一样。”孙治平建议,首先可以制定一个目标,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可以先把目标定在体重下降5%,等到体重下降了5%以后,维持一段时间再定为5%......这样平稳、缓慢地控制体重不会造成体内代谢的紊乱,如果急于求成影响了基础代谢,反而不利于能量消耗。

在运动的选择上,有氧运动与阻力训练相结合。因为阻力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即瘦体重,提高基础代谢率,而有氧运动增强利用多余能量,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而实现运动所带来的健康体重管理关键要持久,让运动成为习惯。

“三分练,七分吃。”运动之外,还要掌握科学的饮食,她建议成年人每天吃的碳水化合物占比要达到50~55%,蛋白质要达到15~25%左右,脂肪要达到25%左右。脂肪可以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OMEGA-3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可以选择以谷薯类等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既能减少胃肠道糖的吸收也能增加胃肠蠕动;蛋白质优先选择鱼禽蛋类。减慢进食速度,学会“细嚼慢咽”,以便于感知到饱腹感,避免过量饮食。

此外,在专业营养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均衡地限制能量的饮食,也是目前减重最常用的方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文 王子杰/视频

实习生:王子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 蒋明睿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人类环境易致肥胖什么情况 什么环境更容易导致肥胖

研究称人类环境易致肥胖。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在过去50年里,人类总体上变得越来越胖,科学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我们所处的环境。

报道引用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的一份新研究警告称,从我们在子宫里一直到死亡,所谓的“致肥胖”环境会提高我们体重指数(BMI)不健康的几率。

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挪威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和护理系的Maria Brandkvist告诉美国《新闻周刊》:“我们研究中肥胖的遗传倾向可能使一些人更容易变胖,而这些人更难以做出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她呼吁道:“对于那些有肥胖遗传倾向的人来说,今天的环境可能使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变得更加困难。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影响我们生活的环境。”

这描述了一种环境,使人们更容易获得而不是减轻体重。这包括诸如杂货店的距离以及个人进入安全人行道和公园的容易程度等变量。研究人员表示,毒素和微生物也可能发挥作用。专家们认为,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可能是解决肥胖流行病的重要工具,世界卫生组织称其在2016年影响了超过6.5亿人。

为了找出全球肥胖水平自1975年以来几乎增加两倍的原因,挪威科学家亨特研究了1963年至2008年期间在Nord-Trøndelag县118,959人定期收集的数据。这些人年龄在13至80岁之间。

亨特研究收集了包括体重指数(BMI)在内的信息,以及参与者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生活状况以及血压等指标。该团队还研究了71,860名参与者的基因。根据个体是否遗传易患肥胖,将数据分为五类。

作者发现挪威的平均BMI在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之间“大幅增加”,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之间开始上升。 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年轻时的BMI要比之前出生的人“高得多”。

那些遗传易患肥胖的人身上,BMI的增幅达到最大值。在20世纪60年代,最具遗传风险的男性的BMI平均值比风险最小的男性高1.2kg/m2。到了2000年代,这已增加到2.09千克/平方米。在女性中,20世纪60年代的数字分别为1.77千克/平方米和2000年代的2.58千克/平方米。即使考虑到与吸烟等体重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仍然存在。

研究人员认为,研究的规模和范围与过去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范围较小,随访时间短,并且依靠参与者报告自己的体重。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的,科学家们无法找到导致肥胖增加的原因。但他们认为较高的BMI可以通过与个体遗传相互作用的致肥环境来解释。

作者写道,虽然吃太多而且活动不足是导致肥胖流行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可能是全球化,工业化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复杂组合。”

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挪威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和护理系的Maria Brandkvist告诉新闻周刊:“一种解释可能是那些具有遗传易感性肥胖的人通过吃更多不健康的食物会增加体重。这些都是随时可以获得的。”“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可能会找到线索(针对肥胖流行病的起源);当时选择某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容易……”

“肥胖者经常因为选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受到侮辱。承认致肥胖环境的重要性及其遗传差异的扩大,可以帮助消除肥胖症的消化。”

未参与该项研究的剑桥Jo Lewis博士也表示:“肥胖的患病率上升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包括高卡路里食物的消耗和体力活动水平的降低。”

利物浦大学负责肥胖、糖尿病和内分泌学临床研究的John Wilding教授则表示,该研究质疑人们普遍认为肥胖是意志力失败的问题——不是你意志力不够强而减不了肥,而是环境使然。

上一篇: 结实型肥胖男生怎么减(偏胖结实型)
下一篇: 肥胖百分百(肥胖百分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