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吃的多(肥胖吃的多食欲好脾虚应该吃人参健脾丸)

光明网 0 2025-02-04

文章目录:

吃太饱不光变胖 还有这些危害

或许很多人对“吃饱”这件事的理解有着不一样的概念。有人觉得不想吃了,就停下了筷子。但有人却一定要吃到肚子都觉得撑,胀得难受才会停下筷子。而后者就属于“食之过饱”。

偶尔出现一次吃得太饱,或许之后会让你觉得腹胀、肠胃不太舒服,但是长期吃太饱,却可能给人们带来很多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肥胖。

但你知道吗?长期食之过饱,带来的可不仅仅是肥胖而已。

经常吃太饱有哪些危害

01

脑供血减少,反应迟钝

不少人表示,自己在吃完饭后会出现困意。这主要是因为在进食后,胃部充满了食物,人体需要将更多的血液调配到肠胃里面去,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时,大脑能够得到的血液供给就减少了,容易出现脑供血减少,反应迟钝、容易觉得疲惫乏力。

如果长期吃得太饱也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时间比较长,对一些血液粘稠,存在脑血管病风险的人群,也可能带来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02

易患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

吃得太饱,会使体内的血液集中在肠胃上,使肝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引起肝脏功能受损。

尤其是经常吃太饱后,会使得肠胃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这样食物就会堆积在胃部中容易产生大量细菌和毒素。

这些有害物质长期积存而无法排出,就容易诱发一系列疾病,例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03

增加致癌风险

吃太饱会使胃肠道的运动不协调,蠕动功能降低,增加胃肠道肿瘤发生的风险。比如,在胃排空的过程中,可引起胆酸与卵磷脂在黏膜上分泌增多,使黏膜上皮细胞产生变异。同时,胆汁中大量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聚积于肝细胞中沉淀形成胆结石。

胆囊中胆汁长期停留在体内形成胆结石的同时也会使肠道蠕动功能减弱,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另外也容易引起肝脏代谢功能异常,影响肝脏对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及解毒能力。

04

损害心脏健康

经常吃太饱,容易导致体内的血脂、血糖和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血管壁粥样硬化等疾病。

研究发现,进食过多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大量进食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心肌肥大。长期饱食的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的4倍。

05

降低免疫力

长期饱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容易出现疲劳、无力、精神萎靡、头晕、失眠等症状。

而且长期饱食还会导致机体内的维生素B1含量降低,从而会引起免疫细胞功能的下降,增加人体感染病菌的概率。

尤其是在吃完饭之后,人体中维生素B1水平是最低的时候,此时如果不注意饮食就会导致血液中维生素B1水平降低,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而且如果长期饱食,还容易造成体内酸性物质浓度升高。此时就会影响身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转,从而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06

消化负担重,易诱发肠胃病

吃得太饱,最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肠胃功能。过多的食物涌向肠胃,刺激胃酸分泌,胃部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分解食物,也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加重肠胃消化的负担,从而诱发胃炎等问题。

对原本肠胃功能就比较差的人,也可能因为胃部分泌更多的消化液而产生反酸、烧心的感觉,时间久了也可能带来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问题,肠胃易受损。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首先饭量提前规划好,用小碗盛饭,并且可以采用分餐制,以便于规定自己的进食量,能做到在第二餐之前不饿就可以了,不用吃太多。

其次,吃饭的方式要减慢速度。细嚼慢咽能够让食物更充分地被咀嚼,也能减轻消化的负担,从而预防肠胃损伤。

第三件事就是调整进食的顺序。将食物分成蔬菜、肉类以及主食三大类,先吃蔬菜、后吃肉,然后吃主食,一则是借蔬菜中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帮助消化,二来也是为了控制食物摄入的热量,对于避免吃得太饱也有一定的帮助。

来源: 吉林12320

女子减肥半年反而胖了10斤!医生:要注意自查

近日

“女子减肥半年反长10斤查出甲减”

话题登上热搜

引发网友热议

据了解,杭州的李女士在减肥期,吃得少,运动多,晚上也从不宵夜,体重却从55kg增到60kg。

半年来,她尝试了各种减肥方法但体重不减反增。于是,李女士立刻到医院就诊,医生询问得知她有乏力、嗜睡以及月经不调等症状,经检查,原来李女士患上了甲减。

李三荣主任给患者检查 (通讯员供图)

患上甲减真能导致人变胖么?10月14日,记者采访了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甲乳外科主任李三荣,他表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减也就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减会导致人体长胖,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新陈代谢减慢,这个时候人体会处于低代谢的状态,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微博截图

李三荣对记者表示,在门诊中经常会碰到甲减患者,也属于常见病症。

他们出现的肥胖其实不是脂肪堆积,而是由于黏液蛋白以及水分在皮下组织沉积造成的水肿,而导致体重增加。

日常生活中,甲减的患者症状表现为代谢率减慢,包括下肢水肿、乏力、犯困、怕冷、反应慢等,还会出现无缘无故的肥胖。

若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需及时进行调理,遵医嘱补充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一方面会使得水肿减轻,同时也能纠正甲减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

李三荣提醒,如何预防甲减,最重要的是注意自查,尤其是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建议大家每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形态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诊治。

新晚报综合极目新闻

来源:新晚报

经常吃太饱,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只是胖……

我们常强调“饭吃七分饱”,但总有些人,吃的时候没啥感觉,一站起来觉得自己吃撑了;还有些人明明已经吃饱了,还总是硬着头皮把剩下的饭菜吃完,面对好吃的,就更难管住嘴了……

可吃饭一时爽,吃多了不仅会后悔,更重要的是伤身啊!

01

经常吃太饱,易引发5大风险

1

影响大脑

长时间饱食,一方面会影响大脑“海马体”,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另一方面,大量血液会优先供应胃肠道,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人不仅易困倦、反应迟钝,对于本身有动脉硬化等风险人群还可能增加脑中风风险。

2

增加胃病风险

长期饱食,胃肠道长期超负荷工作,不仅会使胃黏膜一直处于“紧张工作”的状态,还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胃溃疡、胃炎、胃酸反流等疾病。

3

损伤心脏

经常吃得太饱,容易导致体内的血脂、血糖和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血管壁粥样硬化等疾病。

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大量进食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心肌肥大;美国心脏协会也曾指出,长期饱食的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的4倍。

4

伤肝、伤胆

吃得太饱,会使体内的血液集中在肠胃上,使肝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引起肝脏功能受损。

尤其是经常吃撑后,肠胃处于持续扩张状态,食物在胃部存留的时间长,容易产生大量细菌和毒素,当其积存而无法排出时,就容易诱发一系列疾病,例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5

降低免疫

长期饱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容易出现疲劳、无力、精神萎靡、头晕、失眠等。

而且长期饱食还会导致机体内的维生素B1含量降低,从而引起免疫细胞功能的下降,增加人体感染病菌的概率。

02

适当少食,保持“七分饱”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健康老化研究所研究发现,食量减少40%可能让寿命延长20年!而“少食”也是有科学定义的,大概吃到七分饱就够了。

吃饭“七分饱”,既能使营养达到均衡状态,还有助于保持体重和预防疾病。

所谓“七分饱”应该是这样一种感觉:

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明显变慢。

03

3个习惯,或许能帮到您

1

规律三餐

每餐在固定时间吃,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而且把握了正确的进食时间,消化系统的消化液和酶的产生和释放能更好地保持平衡,以维持正常生理节律。

一般来说早饭应在7:00-8:00,午饭11:00-12:00,晚饭18:00-19:00。

2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能延长用餐时间,刺激饱腹感神经中枢。一般来说最好保证每口咀嚼20次。对老年人来说,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次以上。另外,时间应该不少于20分钟。

3

合理加餐

人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容易吃过多的食物,很容易就吃过饱,如果感到饥饿了,这个时候可以先喝杯酸奶、吃点水果或一小把坚果垫垫肚子,相对更容易控制进食量。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做饭时建议少油少盐少糖,以免食欲受到刺激,胃口大开~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上一篇: 肥胖纹长出来(肥胖纹长出来会疼吗)
下一篇: 割扁桃体肥胖(手术割扁桃体会不会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