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肥胖中医(更年期肥胖中医挂什么科室检查)

光明网 0 2025-02-05

文章目录:

小肚腩大问题 老中医教你健康减脂

经过了前一段时间的“加强版假期”后,除了年龄,增长最快的就数腰围了。更有甚者,四肢一点肉都没增,但唯独小肚子像“吹了气”似地长。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所致的现象。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而且给生活带来不便,更重要是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加速衰老导致疾病。比起在腹部、大腿、臀部及小腿的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过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更高。迄今为止,向心性肥胖是医疗人员用来衡量慢性疾病发病率的重要指标。各个年龄段的男性和更年期之后的女性更容易形成向心性肥胖,体型会变得像一个苹果。各种健康问题接踵而至,患病的风险也开始增加。这意味着,小肚腩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健康问题。只要腰围粗上一点点,就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中医认为,肥胖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兼杂的病证,其“实”以水湿内停、痰瘀互结为主;其“虚”以气虚阳亏为主。无论是水湿还是痰瘀,都为阴寒之性,需要阳的温化、气的推动,才能清除出体外。气虚则推动乏力,阳亏则温化无权,致使水湿痰瘀堆积体内,形成肥胖。

从中医理论来说,腹部肥胖还与脾虚有关。《黄帝内经》把这类肥胖人群叫膏人,有“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的特点,意思是说弛纵的腹部,下垂的肉,肚皮很松弛,肚皮里的肉不坚硬。在脏腑之中,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当脾气虚弱,水湿不能被及时运化而出现内停。而停滞的湿是一种弥散状态的邪气,瘀积久了就会凝聚形成相对粘稠的病理的邪气,中医上叫做痰,痰和湿聚在体内之后会形成痰湿蕴结的肚腩。肥人多痰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说文解字》上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脾主信”是说脾发挥功能是有节律的。规律的运动和饮食是健脾利湿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有效减肚腩的运动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饮食有节。一日三餐时间规律,饮食有度,不暴饮暴食,用坚果和种子类食物代替猪油、牛油等动物性食材,是减少腹部肥肉的明智选择。常喝减腹茶饮方:生白术5克、陈皮5克、茯苓5克、泽泻5克、大腹皮5克,水煮15—20分钟代茶饮即可。

其次是“动则生阳”。肌肉运动中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可以温煦脾阳,所以脾阳虚的人,可以适当锻炼。每天快步走:快步走或快慢交替走,每天45—60分钟,一方面可以减掉腹部脂肪,另一方面不至于让人运动过度。中强度有氧运动:虽然不建议运动过度,但是运动还是需要一定强度。比如说,多做跑步、单车、游泳等运动。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敲打带脉。肚子所在的位置为带脉与足六经的交汇处,就如同大街上的十字路口。如果路口经络不通,局部形成积水点、垃圾排不出去就会形成肥胖。通过敲打可以把积水点打通,排走垃圾。其方法是从肚脐前面横腰一周,一直到腰椎中间,敲打一周,力道要大一点,有微微的疼或者胀的感觉是最好的,每次敲打30分钟左右。对于没达到胖的程度,但是吃完饭容易胃胀、肚子胀的人,吃完饭半小时敲打带脉能消食健胃。

(作者系北京朝阳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作者:王红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刘启廷经验方:升阳化气汤治功能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又称特发性水肿,是指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综合征,因其发病原因不明,理化检查无明显异常,临床亦称之为原因不明性水肿。该水肿以中年女性患者为多见,水肿往往局限于两下肢或眼睑等部位,重者可扩展至全身,呈轻度或中度浮肿,有些病人间歇或持续数年,可伴有头晕、乏力、纳差、失眠等症状。应用西药利尿剂水肿可暂时缓解,但缺乏根治的有效方法,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

功能性水肿属中医的水肿范畴,古代医籍有“肿满”、“水病”、“胕肿”记载。中医认为,水肿是由外感和内伤多种原因造成人体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宣化和输布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如清代喻昌《医门法律·水肿》篇曰:“水病以肺脾肾三脏为纲,盖因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脾主中焦,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肾主下焦,职司蒸化开阖,以共同完成水液吸收、运行、排泄的整个过程。”《景岳全书》亦云:“凡水肿一疾,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刘启廷教授指出,中医虽然没有“功能性水肿”这一名称,但根据此类水肿的症状表现,以中年女性多发,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认为功能性水肿病因病机与一般水肿有别,由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水液泛溢所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由于经、孕、产、乳的生理现象,精血暗耗,至更年之时,肾气渐虚,天癸将竭,精血渐亏,处于一种极易发生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的状态。而肾藏精、主水、司二便,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肾有病,失掉“主水”的功能,难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而发生水肿等病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液代谢和气血生化,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脾失健运,肾气不足,气化失调,水液泛滥,亦发为水肿。证属本虚标实,脾肾阳虚、气化失调为本,水液停留、湿聚肌肤为患,病久可夹杂痰浊、瘀血。治疗当益气健脾,温阳助运,利水消肿。以五苓散方为基础,组成升阳化气汤,治疗女性功能性水肿,疗程短,复发率低。

方药组成:黄芪3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陈皮15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功用:益气温阳,行气化滞,利水消肿。

主治:功能性水肿。

组方依据:功能性水肿是女性常见的一类水肿,患者往往不知病起于何时,病程长短不一,肿势轻重不同,经常反复出现上眼睑、面部及双下肢浮肿,部分患者随月经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晕、易疲乏等更年期症状,病因为脾肾阳虚,气化功能失调,水泛肌肤,给予益气温阳、健脾助运、利水消肿治疗,可有效缓解水肿症状。药用黄芪补气固表,益气升阳,扶助正气以利逐湿,且可防止过度利尿伤阴耗气;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陈皮辛散温通,行气化滞,气行则水行,以助湿邪祛除。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利水消肿之功效。

五苓散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五味药物组成,主治“太阳蓄水证”,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五味药均有利水作用,其中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茯苓、猪苓渗湿利水,泽泻性寒泄热、甘淡渗湿,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表里同治,治里为主,以调节水液代谢达消肿之目的。近代研究将五苓散视为和解表里、调节升降、通畅气机、专司水液代谢的和平之剂,传统用于治疗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用于减肥降脂,治疗梅尼埃病、消渴病、黄疸型肝炎、慢性充血性心衰、尿潴留、眩晕、前列腺炎、妊娠后期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及青光眼等疾病。

加减运用:兼有心烦意乱、出汗较多者,加牡丹皮、炒栀子、白芍以清心除烦,敛阴止汗;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伴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以养心除烦,平肝安神;下肢浮肿较甚者,加木瓜、薏苡仁以健脾渗湿,宣痹通络;湿邪内停兼血瘀不行者,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使血活瘀化;偏于阳虚兼见肢冷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湿重苔腻者,加厚朴以行气导滞,化湿行水。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49岁,2012年3月17日初诊。

患者主诉眼睑、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逐渐加重4个月。从2010年出现月经衍期而至、月经量多、经前腹痛腰坠等症状后,每劳累则在月经前一周左右出现感冒症状,月经过后身体疲乏无力。近4个月来反复出现眼睑和双下肢浮肿,自觉面部虚浮木胀,午后足踝处酸乏、皮肤紧绷不适,伴见心烦、多梦、纳呆、便干。一月前做健康查体,肾功、肝功、血常规、尿常规、甲状腺及心肺功能均正常,曾服用西药利尿剂,水肿减轻但出现乏力加重。末次月经3月9日,经量多、色暗、有瘀血块。刻诊见患者形体虚胖,面淡无华,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两足踝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质淡,舌体胖、边尖有齿痕及小瘀血点,苔白,脉沉细。

依据舌脉症状,辨证属气虚体质,脾虚则痰湿易阻,气滞不化而留驻局部,又处更年月经紊乱之时,肾精渐亏,气不化水,氺液停聚,变生它病。脾肾失调为本,水液不行、瘀血为患为标。治宜益气温阳,化气行水,利湿消肿,活血散瘀。方用升阳化气汤为基础,倍白术以增加健脾利湿之功,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通络消肿;加木瓜以芳香醒脾化湿。

处方:黄芪30克,白术30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陈皮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木瓜30克。取药6剂,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分两次早晚温服。同时嘱其保持心情舒畅,低盐、低脂饮食,可用山药、薏苡仁、赤小豆、黑豆与燕麦片等煮粥作为食疗。

2012年3月23日二诊,患者浮肿现象基本消失,面色红润如常人,自述身轻神爽,体重减轻1公斤,睡眠改善,纳食馨,二便调,查舌质淡,舌边齿痕减轻,舌尖散在紫瘀点,脉细缓。效不更方,继予上方6剂巩固之。其后患者长期食疗,偶有劳累和睡眠不足出现眼睑浮肿,短期内可自行消失,至2014年3月来述已闭经5个月,无明显不适感。

按:对于水肿的治疗,常规以利尿消肿为主,但单纯利尿易伤阴,而通过益气温阳、行气化滞法,使利水不伤阴,祛邪不伤正,可在短期内通过扶助正气,驱邪外出而病愈。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多吃黄豆制品,目前研究证明,黄豆含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可以改善更年期女性内分泌紊乱造成的不适感,山药、薏苡仁、赤小豆三味药物均有健脾、益肾、利水的功效,治疗脾肾亏虚造成的水肿、无力、消瘦、疲乏等,效果也佳。

(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病因是什么?中医教你一招,轻松减肥不反弹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西医认为,围绝经期标志卵巢功能生育能力逐步走向衰退的时期。

由于卵巢内分泌功能退化,性激素分泌紊乱,打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所维持的原有平衡,肾上腺功能代偿性亢进,糖皮质激素被失常分泌,导致糖、脂代谢异常。

目前围绝经期体脂肪形成中心型分布的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脂肪增加与性激素相关。

临床研究发现,女性绝经前体脂特征为脂肪均匀分布的女性型分布,而绝经后体脂分布则呈现为脂肪向中心型分布的男性型分布,表明脂质分布特征可能与性激素相关。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雌激素对血脂代谢有显著作用,主要表现在雌激素与肝细胞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合能力不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

当雌激素分泌不足时,肝脏分泌胆酸的速度相对不足,造成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TC)更易累积在血液中。

也有动物实验证实雌激素可对大鼠肝酶及脂蛋白受体产生作用,降低血清TC、TG及LDL-C含量,增加HDL-C含量,从而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近年来发现雄激素对脂肪组织增加及分布改变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雄激素对围绝经期肥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下降,脱氢表雄酮(DHEA)及游离睾酮(FT)等因素,此外雄激素会增加内脏脂肪中的脂蛋白脂酶活性,产生中心性肥胖。

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将中国中心性肥胖的筛选标准定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

目前不同文献和疾病防治指南对于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这可能与国家、地区以及种族差异有关。

2016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和美国内分泌学会(ACE)联合发布的最新肥胖诊治指南将肥胖定义为“脂肪组织过多引起的慢性疾病”。

强调在多学科团队共同指导下,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

对于肥胖患者,首先鼓励以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限制热量摄入;推荐每周2~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增加热量消耗。

对于BMI>27kg/m2的患者,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推荐使用减重药物如芬特明托吡酯、纳曲酮-安非他酮、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和氯卡色林5类药辅助干预;

而对于特别肥胖者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则推荐减重手术治疗。但不管是药物还是手术治疗都存在各种弊端,如药物停止控制后易反弹,副作用多,手术治疗风险大、费用高、存在禁忌症,临床推广通常受到限制。

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认识

本病在中医属“肥胖病”、“绝经前后诸证”范畴。从中医角度看,《黄帝内经》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年龄、饮食、运动、体质以及性格等密切相关。

年老体衰、过食甘肥、劳逸失度、七情所伤、先天禀赋差异等。

均会导致气血失调、痰湿阻滞、瘀结滞留,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衡,形成肥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

人至中年,生理机能由盛及衰,先天之本资助不足,后天之本疏泄失调,水谷精微失于输注脏腑经络,膏脂堆积,浸淫肌肤分肉,成为肥胖。

《素问·奇病论》曰“食甘美而多肥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胃衰弱,运化不及,水液停滞,失于输布,凝聚生痰,终成痰湿壅结之态。

再者,女子中年劳作减少,或长期缺乏运动,《素问》中对长期久卧久坐这样描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气由肺摄,肉由脾合,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水液运行不畅,水湿得不到代谢,膏脂得不到输布排泄,易在体内堆积,尤其在中焦。

由于个体性格迥异,部分女性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受阻,胆汁疏利不能,阻塞中焦,无法净浊化脂。

在此之外,先天禀赋差异,体质不同,造成部分群体的肥胖,即所谓的“易胖体质”。《灵枢》将此类人群分为五型,其中水型人“圆头,广胸,小肩,大腹”,土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可见这两型人最易“多肉、大腹”。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亦有类似分类,按照体型将肥胖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肉人指肥壮人,脂人指全身肥胖的单纯性肥胖人,膏人为“纵腹垂腴”,指中心性肥胖型人。围绝经期肥胖多属“膏人”,此类人多气虚。

因此,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临床还多伴见气虚、血瘀、痰饮、湿滞等病机特点。

针灸对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目前,临床上针灸对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临床研究略少,治疗方法可主要归为单纯针刺、电针、灸法、穴位埋线和耳穴压豆五类,此外还有针药结合、镭射针灸等其他疗法。

其中耳穴压豆尚无单独应用,多数临床研究采用耳穴结合其它疗法辅助增强针灸疗效。

采取针刺与耳穴压豆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并测量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身高、体围和皮脂厚度,使用Kupperman量表(KI)对患者围绝经期症状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提示针刺对患者肥胖指标及围绝经期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且有恢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趋势。

采用辨证联合辨病施治,按不同分型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刺效应调节能量代谢,比较治疗前后患者BMI、肥胖度(A)、体脂百分率(F%)和KI评分,结果提示该疗法疗效显著。

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证实针刺对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症状和肥胖程度均有效,针刺对内分泌代谢确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电针组主穴取中脘、气海、关元穴、三阴交、肾俞、膈俞,随症加减,结合耳穴埋豆;草药组以当归四物汤为主方,依证加减,比较较治疗前后BMI和症状,结果显示电针治疗减重效果优于草药组。

将患者分为腹部穴组和背部穴组,除双侧天枢和背部的双侧大肠俞均分别接连续波2Hz电针、留针25分钟外,腹部取中脘、下脘、水分、气海、肓俞,背部取心、肝、脾、肾的背俞穴,每周行背部刮痧疗术。

王不留行籽耳穴埋豆增强脏腑效应,结果提示两组围绝经期症状明显改善,肥胖指标和皮脂含量均有显著好转(p<0.05),两种疗法无差异性(p>0.05)。对30例围绝经期肥胖患者采用电针结合耳穴的疗法,总有效率为73.3%。

按肥胖程度进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肥胖3组,以温补脾肾、行气化水、利湿祛痰为治疗原则,取关元、气海、水分、足三里温灸30分钟,各组KI比值下降程度及体重和F%下降后率,发现轻度肥胖患者改善情况最好,提示早期干预对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性。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脾肾阳虚型患者用灸法温脾补肾,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F%等肥胖评价指标及KI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温针灸结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肾阳虚患者,发现艾灸能显著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并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纠正代谢紊乱。

根据患者月经情况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组,分别采用疏肝健脾、调和气血法,活血化瘀、调冲任益肝肾法,滋阴填精法的原则进行穴位埋线,并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和运动处方干预,治疗每半月一次,共6次。

结果显示三组体围、体重、皮脂厚度和血脂和性激素指标均见好转,且提出穴位埋线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对绝经前期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最为明显。

以饮食控制为基础,治疗组加穴位埋线,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腰围、BMI、体重,发现均有显著下降(p<0.05),减肥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以上研究证实,各种疗法对围绝经期症状及肥胖均有良好改善作用。

灸法能温补经络,调畅气血,标本兼治,对脾肾阳虚型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患者疗效甚佳,可考虑为治疗脾肾阳虚型肥胖的首选疗法,但灸法对其他分型患者疗效欠佳,应用较局限。

穴位埋线较一般针刺方法能产生更强烈的针刺效应,在减肥方面,经济便捷,起效持久,但在辨证论治方面较为劣势,围绝经期女性临床症状常复杂多变,选穴处方上不及一般针灸疗法,不能及时根据主诉作出调整。

电针疗法不仅能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进行改善,也能有效调节肥胖指标,且较单纯针刺手法更具优势,但上述研究中存在未设置对照组或合并耳穴疗法等不足,且未对脂肪含量作出定量评估。

选穴规律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为本虚标实之病,实为痰、瘀、湿,虚为气虚。

李东垣《脾胃论》提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过食肥甘厚腻,脾胃首当其冲;《难经》杨玄操注:“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女子属阴,任脉为阴脉之海。

故本研究从“脾”论治,以健脾和胃、调节脏腑为原则,取胃经、脾经、任脉及背俞穴为主。中脘为胃之募穴,有健脾和胃之功,下脘为任脉、足太阴交会穴,《灵枢·四时气》描述“饮食不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下脘主泄,能散结消瘀,疏通肥胖部位阻滞的经络。气海补虚,能补元气、调胞宫。天枢穴既为胃经穴位,又为大肠募穴,在针灸减肥中临床运用甚广,天枢穴能促进肠道蠕动,推动气机升降。大横、腹结能刺激肠蠕动,促进循环,消结通滞,助三焦疏泄。

带脉穴位于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为带脉与足少阳经交会穴,主治女科疾病,也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常被用做治疗腹部肥胖的特效穴。

《儒门事亲》所载:“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带脉为全身上下唯一横向循行的经络,有“总束上下,约束诸脉,调和诸经脉气”之称。

带脉病证见腹满,针刺带脉穴能调理冲任,改善绝经前后诸证,固束腰围,消浊减脂。此外,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背俞穴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和调节内分泌作用。

以上腹部取穴均位于神阙穴周围,配合背俞穴调理脏腑功能,诸穴合用可起利脂化浊,轻身延年之效,从而达到治疗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目的。

上一篇: 与肥胖相关的癌症(与胖有关的癌症有几种)
下一篇: 肥胖纹用维A(肥胖纹用维a还是积雪苷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