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高脂吗(肥胖容易高反吗)

梁医生科普 0 2025-02-04

文章目录:

“升脂大户”被揪出,不是肥肉!提醒:很多人不听劝,每天都在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升脂大户”,这个词可能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指那些吃了太多肥肉,吃了太多油炸食物的朋友。

哎呀,肯定是那些午餐肉、红烧肉,或者炸鸡翅膀吃得过多,才会把胆固醇一不小心拉到天上去。

其实,真相是:并不是所有升高胆固醇的罪魁祸首都长得像肥肉一样。你以为的健康食物,可能才是导致你血脂飙升的“幕后黑手”。

没错,很多人都在吃着自认为健康的东西,结果背后却是大大的“升脂陷阱”。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食物可能比那些你知道的油腻食物还要可怕。你绝对想不到,原来它们才是“升脂大户”。

1. 吃水果也能升脂?这事儿你得知道

想象一下,某人早上起床,吃了一个香甜的香蕉,再配上一杯新鲜榨的橙汁,心里还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在吃“健康早餐”。

事实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水果中的糖分,特别是果糖,是血脂升高的隐形杀手。

尤其是如果过度食用某些高糖分水果,血糖和血脂的升高就像开了挂一样。

现在,研究发现,长期过度摄入果糖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内沉积,最终增加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进而引发高脂血症。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有高血糖或者高血脂倾向的人来说,吃多了香蕉、葡萄、龙眼这些高糖水果,不仅不会帮你健康,反而让脂肪在体内慢慢积聚。

美国的研究曾指出,果糖摄入量与甘油三酯水平的关系密切,过多的果糖摄入与肝脏脂肪堆积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你也许会觉得“吃水果就不会胖”,但过量的果糖转化为脂肪之后,体内的脂质水平是会“悄悄地”升高的。

2. 低脂食物的“大反派”:低脂酸奶

低脂酸奶,一直是很多追求健康饮食的人的“心头好”。

它富含益生菌,还可以提供丰富的钙质,吃起来清爽不油腻,绝对是健康生活的象征。

可是谁能想到,这低脂酸奶有时不仅仅不健康,反而是“升脂大户”中的一员!

很多低脂酸奶,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善口感和提高销售量,会加入大量的糖分和人工甜味剂。

而这些糖分一旦被摄入,经过消化系统迅速进入血液,会导致血糖升高并促使脂肪的存储。

如果长期摄入这些添加糖的低脂酸奶,结果可能是你减少的脂肪,换来的是更多的腹部脂肪和不健康的血脂水平。

不仅如此,有些“低脂酸奶”可能还会标榜“零脂肪”或“低热量”,但它们的背后却藏着更多的糖和加工成分。

研究显示,很多低脂酸奶虽然去掉了脂肪,但糖的添加量却成倍增加,这样的食品对肝脏的负担极重,长期下去可能引发脂肪肝等疾病。

3. 纯植物油,健康还是隐患?

有很多人坚信,植物油比动物油健康,尤其是橄榄油、菜籽油等,都是无害的。

你看,市场上的橄榄油、亚麻籽油,被大力推广为“心脏健康的好油”。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虽然对心血管有益,但它们仍然是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一样会引起体内脂肪堆积,影响血脂水平。

研究指出,过量食用植物油,尤其是橄榄油等,尽管它有利于降低坏胆固醇,但一旦摄入过多,脂肪的堆积依然会增加体重并导致代谢紊乱。

即使是“健康油”,如果每天都在使用,尤其是炒菜、拌沙拉、烤食物时大量使用,也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积累。

要知道,油脂的热量是非常高的,一勺油就差不多是100卡路里,吃得太多,必然给肝脏带来不小的负担。

4. 沙拉酱的“甜蜜陷阱”

很多人认为,吃沙拉就是健康的象征。新鲜蔬菜搭配点沙拉酱,不仅好吃,而且低卡低脂,简直是减肥人士的“最爱”。

但这个想法可得改改了!你以为的“健康沙拉”,其实背后隐藏着一颗“炸弹”,那就是沙拉酱。

沙拉酱的主要成分是植物油、糖、盐、蛋黄等,尤其是市面上常见的那种美式沙拉酱,它们不仅油腻,糖分也极高。

很多人吃沙拉时,几乎是一勺又一勺地往上淋,结果沙拉酱比沙拉的蔬菜还多。

结果,沙拉虽然低卡,但加上了大剂量的糖分和油脂,食物的总热量就飙升了,完全没有达到减脂的效果。

此外,过量的糖分摄入会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进而促进脂肪的储存。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高油的饮食是导致肥胖和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吃沙拉时,最好少放点沙拉酱,选择清爽的橄榄油或者自制的低脂酱料,避免那些成分不明的高糖沙拉酱。

这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其实已经成了许多人血脂升高的“罪魁祸首”。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想要保持健康,得多了解这些食物的“潜规则”。

但问题来了,既然这么多看似健康的食物藏着“升脂陷阱”,那到底该如何选择食物,才能既保持健康又不伤肝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张海霞.基于社区老年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分布特征及多病共患的相关性分析,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4-12-25

新研究:爱吃油大的“高脂食物”,原因不在舌头,而是肠道和大脑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有人说,中国人的饮食哲学藏在锅里,而锅里藏着“油”。无论是红烧肉、辣子鸡,还是一锅热腾腾的川味火锅,油脂四溢的香气总能让人难以抗拒。

那些个喊着“我要减肥”的人,往往在饭桌上被一块肥肉轻松击溃,筷子伸出去,灵魂却在喊“没出息”。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油腻的高脂食物? 是味蕾在作怪,还是人类天生抗拒不了这种“原始的满足感”?

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一个刷新认知的答案:爱吃高脂食物,根本不全是舌头的锅,而是肠道和大脑在背后“合谋”!

你的肠道菌群对脂肪有“特殊偏爱”,而大脑则被这种偏爱“洗脑”,让你欲罢不能。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场由舌头、肠道、大脑联手导演的“高脂饮食谜案”,顺便告诉你,怎样才能不被它们“绑架”。


高脂食物的诱惑,真的只是味觉问题吗?舌头的“罪名”洗不干净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自己对肥肉、奶油、炸鸡的迷恋,完全是味蕾的问题。吃一口油腻的食物,那种“入口即化”的绵密感,配合浓郁的香气,简直要把人按在椅子上吃到天荒地老。

脂肪的味道被科学家称为“脂味”,它与甜、咸、酸、苦、鲜一起,被列为人类的基本味觉之一。

但问题是,脂味本身并不算惊艳。它不像糖那样甜到发腻,也不像辣椒那样刺激上头。真正让人沉迷的,是脂肪在口腔和鼻腔中形成的综合感受——香气 口感 满足感,这才是脂肪的“必杀技”。

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全部,那就错了。脂肪的陷阱,远比味蕾复杂得多。


肠道:隐藏的“脂肪爱好者”

2022年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爱吃高脂食物,可能是肠道在“偷偷指挥”你! 科学家发现,当脂肪进入肠道后,会触发一种特殊的“奖励信号”。

这个信号通过迷走神经传递给大脑,直接激活控制愉悦和奖励的区域,让你对高脂肪食物欲罢不能。

研究中,实验人员将脂肪直接注射到实验鼠的肠道中,结果发现,即便这些小鼠的舌头完全接触不到脂肪,它们的大脑仍然对脂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表明,肠道在脂肪摄入中扮演了一个“幕后推手”的角色。舌头尝到的是味道,而肠道感受到的是“幸福”。


大脑:被“脂肪信号”绑架的指挥官

肠道发出的信号会直达大脑的“奖励中心”,而这个奖励中心是你感到快乐、满足的来源。脂肪摄入后,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让你感觉愉悦。于是,你的大脑被脂肪“收买”了,开始不断暗示你:“再吃点,再吃点!”

从进化角度来看,这种机制并非坏事。远古时期,人类食物稀缺,脂肪是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为了生存,大脑进化出了对脂肪的偏爱。问题是,现代社会里,脂肪并不稀缺,反而过剩,但大脑的老毛病却没改过来,依然对高脂食物情有独钟。


肠道微生物的“偏心”,加剧了脂肪上瘾肠道菌群的“站队”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的“隐形军团”,它们参与了从食物消化到免疫调节的方方面面。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还会影响我们的饮食偏好

某些菌群特别偏爱高脂肪饮食,因为脂肪是它们的“能量来源”。这些菌群会通过代谢产物影响神经信号,甚至调节人的情绪和饥饿感。

比如,当你摄入高脂食物时,肠道中的“脂肪菌”会释放一些化学信号,诱导你摄入更多脂肪。

而当你试图减少高脂饮食时,这些菌群可能会“反抗”,让你感到饥饿、暴躁,甚至有点“想吃肉想疯了”。


微生物与肥胖的关系

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的组成与肥胖密切相关。高脂饮食会导致某些菌群(如厚壁菌门)过度繁殖,而这些菌群会进一步促进脂肪吸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你吃的每一块肥肉,都在为肠道中的某些“菌群队友”添砖加瓦,而它们的壮大又会让你更加难以戒掉高脂肪的饮食习惯。


中医怎么看“嗜脂”现象?

中医虽没有“脂肪”这一现代概念,但对“嗜脂”现象早有描述。《黄帝内经》中提到:“五味入口,各有所伤”,其中“肥甘厚味”被认为最容易伤脾胃、化湿生痰。

中医认为,过食油腻之物,会导致脾失健运,湿气郁结,化为痰浊,最终引发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

中医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适可而止”。饮食的关键在于平衡,过食肥腻之物,会导致身体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

中医还强调,嗜食油腻的人,多与“脾虚”和“胃热”有关。脾虚者易倦怠乏力,胃热者则食欲旺盛,偏爱重口味食物。


高脂饮食的危害,远比你想得多

1. 高脂肪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高脂肪摄入还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问题。


2. 肥胖和代谢紊乱

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体脂率增加,进而引发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温床”。


3. 肠道健康受损

高脂饮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漏综合征和慢性炎症的风险,甚至可能与某些肠道癌症相关。


如何摆脱“高脂食物”的诱惑?

1. 改善肠道菌群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可以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群的生长,减少对高脂食物的偏好。


2. 控制脂肪摄入

学会读懂营养标签,选择低脂肪的食物。烹饪时减少油的用量,用蒸、煮、炖代替煎炸。


3. 别让大脑“被收买”

高脂食物能激活大脑的奖励机制,但你可以通过培养其他健康的“奖励机制”来“对冲”,比如运动、冥想,或者培养新的爱好。


4. 中医的饮食调理

中医建议,嗜油腻者可常用山楂、陈皮、荷叶泡茶,有助于健脾化湿。此外,适量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冬瓜、薏米,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油脂代谢。


结语:肠道、大脑和舌头的“合谋”,你能破吗?

爱吃油腻食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味问题”。从舌头到肠道,再到大脑,这是一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较量。要想摆脱高脂饮食的“绑架”,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对身体的深入了解。与其被脂肪“收买”,不如主动掌控自己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关于脾胃论述.

2. 世界卫生组织(WHO).《饮食指南与慢性病预防》.

健康的饮食是一场“舌尖上的战争”,愿你能做自己的指挥官,而不是被脂肪牵着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肥胖仅因为吃太多?除了饮食因素,这4个超重诱因同样不可忽视

提到肥胖,很多人都会先想到高油高脂饮食,并认为营养过剩是才是诱发肥胖的最主要诱因,可事实却未必如此。根据一项国外研究显示,人们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最终大概仅有5%左右会储备在体内,如果按照20%的摄取占比来看,每天食用1kg各种食材,最终能够变成体脂的部分不超过5g。

因此,单纯通过饮食,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导致发胖,例如很多运动员,每天的热量摄取能够超过5000大卡,可却能够通过作息和锻炼充分耗散,继而练就健美身材。其实,肥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饮食因素,这4个超重诱因同样不可忽视。

1.遗传因素

随着现代基因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科研工作者发现,人体内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基因,它们能够控制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与脂肪消耗速度,如果具备这种基因,就可能拥有“多吃不胖”的能力。

反之,如果相关基因全部处于静息状态,那么此类人群的热量耗散效率便会相对较低,脂质和糖分也更容易在体内不断积蓄,从而使得他们“喝水都长胖”。而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多人肥胖,那么后代肥胖的概率也会明显更高,这固然和家庭饮食有关,但基因的力量也不容忽略。

2.就餐习惯

餐饮对体重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吃什么”,“怎么吃”也同样重要。平时吃饭喜欢狼吞虎咽的人,往往会出现肠胃道接收食物刺激的信号还没有传递到大脑,就已经囫囵摄入了大量高热食品的情况。

而若能细嚼慢咽进食,不仅能够让食物被充分碾磨、利于消化,也能够让饱腹感更直接反馈到大脑皮层,从而降低整体的热量摄取。此外,每日能够定时饮食的朋友,其身材管控也会相对更简单。

3.运动习惯

即便是每天坚持运动,但根据运动量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对体重变化的影响也同样不同。如果能够保持每日30min左右的中强度有氧训练,例如慢跑、竞走、蹬车等,那么对体重控制的好处往往会更多。相反,若总是局限于部分肌肉锻炼,则难免会使得整个人看上去体态不协调。

4.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上升,人们的基础代谢和能量耗散能力其实会呈现出下滑趋势。如果在这个时候,依旧保持高能饮食,并且偶尔还喜欢饮酒的话,那么大肚腩和肥大脂肪细胞恐怕很容易就会找上门。特别是35岁之后的男性朋友,若在饮食方面不加节制,就很可能出现中年发福的情况,并诱发多种代谢综合征。

总之,匀称身材几乎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但在日常瘦身中,切莫总是把目光放在节食上,要是减肥减出一身病来,那就得不偿失了。

【本图文由“医者荣耀”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棉花,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上一篇: 车厘子肥胖吗(车厘子胖么)
下一篇: 胃肠湿热型肥胖特征(胃肠湿热型肥胖宜选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