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粉能去除腋臭味道(什么粉能去除腋下异味)
20
2025-07-09
近期目标
1.通过饮食控制以减少能量摄入;
2.通过运动锻炼增加能量消耗,使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转化为能量释放,以达到减少脂肪的康复目的。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远期目标
1.当达到理想体重时,保持能量摄入和消耗平衡,防止肥胖复发;
2.预防肥胖症并发的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
3.改善社会参与能力。
1
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
运动方式:选择以大肌肉群参与的节律性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健身操、自行车和游泳以及抗阻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能量平衡、长期保持肥胖者体重不反弹、提高心肺功能。
运动强度:中、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消耗热量多,运动强度一般为最大心率的60%~80%,或最大耗氧量VO2max的40% ~70%左右的有氧运动。步行每天8000~10 000步。30~60分/次,根据不同年龄和体质配合运动强度调节运动量。
2.物理因子治疗
对于合并关节病变的肥胖症患者,应用相应的物理疗法。电脑中频还有减肥作用,需要减肥的人群根据需要减肥的部位不同,将电脑中频的电极片置于需要减肥的区域上,嘱患者在电刺激的同时收缩该区域的肌肉,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2
作业治疗
必要时对肥胖患者可进行作业治疗。
3
康复辅具
对过度肥胖患者伴发关节损害者适当使用辅助装置,可保护受累关节。采用手杖、助行器可以减少受累关节负重。
4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肥胖症患者的一种辅助治疗,只有在采取了充分的饮食、运动和行为治疗的前提下才考虑药物治疗。当患者由于种种原因 (食欲旺盛,每餐进餐量较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合并负重关节疼痛;肥胖引起的呼吸困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体重仍然不能减轻,或不能达到期望的减重目标,可考虑选择药物治疗。
此外,对于那些存在伴发疾病尤其是增加体力活动可能加重原有疾病或使病情出现新的变化,也可考虑选择药物治疗。
5
中医治疗
可以来梅县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选择针灸疗法、穴位敷贴法、艾灸法、针罐法和拔罐法等。在针灸疗法中常选取的方法为体针疗法,主要选穴位置为:中脘、气海、大横和天枢等穴位。
针灸推拿康复科地址:梅县区中医医院陈梅冰中医大楼6楼
联系电话:0753-2829318
针灸推拿康复科 廖梓婷 供稿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审核/吴伟文 责编/周华景
医院地址:梅州市梅县区新城宪梓中路52号(原新城医院)
公交线路:5路、7路、10路、18路
24小时服务电话:0753-2500120
得知陈老伯明天就要出院,27日下午5点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领队、副院长肖明朝特地穿上防护服进病房去给陈老伯送行。“我就是一时想不开,以后再也不会了,你们放心!”陈老伯一边致谢,一边向肖明朝保证。
72岁的陈老伯是肖明朝来汉后开展心理干预的第一个病人。老人能这么快、这么好康复出院,在肖明朝看来,“医疗 心理”救治模式功不可没。
2月18日,作为新冠肺炎重症定点医院的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前来支援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10支医疗队在全市成立首家“阳光医院”,组建了“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为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睡眠障碍干预。
“查房中发现,病人普遍存在失眠、焦虑、抑郁情绪,部分人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我们不仅要治疗新冠肺炎,更要启动和医疗救治同步进行的心理健康服务及心理救援工作。“工作组组长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国华指出,多模式的干预和帮助,更有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由于救治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病区的高风险、身体上的不适、水土不服、言语不通也引起了一线医护的心理问题和睡眠障碍,他们也急需减压。
工作组成立当天,肖明朝(中)在布置工作
病人入院先做心理测评,心理干预有“大众版”和“个人版”“王奶奶昨晚睡得还不错。”27日一早,工作组副组长、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梅俊华接到管床护士的电话,轻吁了一口气。
5天前,77岁的王奶奶住进了武汉市第一医院。“21床不吃不喝不睡觉,拒绝治疗。”25日中午,病区护士把这一情况紧急反馈给工作组。组长肖明朝、副组长李静和梅俊华立即赶来,穿着防护服进入了病区,来到王奶奶床头。老人哭着告诉他们,儿女在照顾她期间也感染了,现在三个人在不同的医院隔离治疗,“我不想再拖累伢们了”。
“我们已经找医生了解过您的病情,不重,只要您配合治疗,过不了多久就能出院。”“儿女都年轻,恢复得肯定比您快,等您出院回家,他们早就好了。”……三位专家轮番安抚,激动的王奶奶慢慢平静下来,躺回了病床。
“我们帮您打听了,您儿子和女儿的核酸检查结果出来了,都是阴性,马上就能出院了。您也安心治疗,争取早日回家。”第二天一早,王奶奶接到了梅俊华打来的电话。听到这个消息,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入院以来的第一次笑容。
像王奶奶这样的病人不在少数。一周前,梅俊华在病区碰到一个50多岁的陈女士,1月中旬她的母亲因新冠肺炎去世了,她的病情日益加重,并伴有严重胸闷心慌,整夜整夜无法入睡。“我们给她做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重度失眠、重度抑郁。”梅俊华说,工作组专家评估认为,导致陈女士病情加重的原因中,心理原因占了60%。“我们每天都会针对性地对她进行心理治疗结合了抗抑郁药物治疗,目前陈女士的睡眠和情绪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每位患者入院后都会接受心理测评,我们会同步启动‘躯体 心理’的治疗模式。”梅俊华向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透露,新冠肺炎极具传染性,心理医生没办法很方便的面对面进行心理测试和干预。目前,通过网上测评系统和在每个病区设立联络员,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内科医生和心理医生联合查房,通过微信身心健康辅导平台进行线上心理干预。同时,除了“大众版”的线上心理治疗音视频外,心理专家针对情绪障碍严重的病人,还会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心理干预。
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一线医护急需心理减压作为 “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的促成人和牵头人,肖明朝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他所在的医疗队13日下午7点抵汉,14日下午4点就开始接管病区,短短3小时收治了70个病人。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长时间地工作,高强度、高压力的救治工作和病区的高传染风险,大大超越了队员们的心理极限。
一位平时非常开朗阳光的护士悄悄告诉肖明朝,自己有拉掉防护服,冲出病区的瞬间冲动。曾多次参与重大灾难救援的肖明朝深知,在重大应激事件中,心理干预的重要,出征时他特意带上了经验丰富的精神心理专家李静教授。
心理防线的“管涌”来得如此之快,他没有料到。
15日晚,医疗队接管的15楼病区72岁的陈老伯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意欲寻短见,被护士及时发现拉住。闻讯赶来的肖明朝了解到,陈老伯是个孤寡老人,发病后被社区送入医院。老人认为自己无依无靠,现在就连社区也不管他了,活着没意思。
肖明朝和李静(左)在商量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
医疗队马上跟社区取得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跟他通了电话,还派人送来了他需要的生活用品。“你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大老远跑来救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配合治疗呢?”陈老伯态度上的转变,深深触动了肖明朝。
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重大应激事件,很多新冠肺炎病人都是“被病人”的,连自己怎么感染的都不知道,还有一部分人对到医院治疗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隔离病房的孤独,很容易产生失眠、焦虑和抑郁情绪。次日早上的例会上,肖明朝提出尽快建立心理干预小组,一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另一方面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减压。
心理干预让男子“躲”过插管,安慰的力量是巨大的“患者的压力和睡眠,直接影响症状和治疗效果。”来汉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李静教授在当地参与过一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会诊。患者是个30多岁的年轻男子,当时已经出现了呼吸衰竭。专家联合查房后认为,他的肺部疾病不至于这么严重的缺氧,如果他的指脉氧继续走低,只能考虑气管插管。
在和李静教授沟通的过程中,男子数次情绪崩溃大哭。他告诉李静,患病住院后不敢跟任何人联系,怕父母知道担心,怕亲朋好友知道嫌弃,很绝望,心情极度紧张。白天晚上失眠,也不敢睡。“昨天晚上我整夜失眠,已经写好遗书,准备放弃治疗,今早我没有服药,也讨厌吸氧的面罩。”面对情绪低落的男子,李静说,你的病情不算严重,不至于缺氧这么严重。然后和患者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呼吸困难?为什么会缺氧?最后达成一致:导致他缺氧的原因:20%是肺炎,20%是肥胖,10%是失眠,50%是情绪问题。
“只要好好配合医生治疗,治愈的希望非常大。”李静得知他的女儿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小姑娘的心态非常好,她鼓励男子以女儿为榜样,试着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听说他讨厌戴氧气面罩,鼓励他不仅要接受面罩,还要像对初恋一样爱上它,因为这是救命的;同时,还教他做放松训练。男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发现大家都很关心他,同时按照李静教他的方法进行放松,2小时后他的血氧上到了95%。不仅没有插管,还在10天后慢慢脱离面罩吸氧,转到普通病房。现在第一次核酸检查已经转阴。
李静说, 新冠肺炎发生突然,传播快速。作为一个强烈的应激事件,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5日下午,李静碰到了来汉的第一个病人。这个40多岁的汉子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进病房,反复说“我要走”。李静反复与他沟通,情况没有任何改变。
他在微信上告诉李静,“我还有个2岁的孩子,我不想自己有什么事情,我怕,医生。”李静这才知道,他怕离开亲人,他也怕在医院被重症病人传染,所以他站在病房门口,不吃不喝不睡,不知道怎么办。李静告诉他,同病房的都是新冠肺炎,不会交叉感染的。但如果他回家,家人就会有被传染的危险。打败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增强免疫力。 2月18日,管床医生给李静报喜:男子开始配合治疗了。3天前,他出院回家了。
“安慰的力量是巨大的。”李静介绍,截至26日,她们已经为1200余人进行了心理测评,提供线上身心健康干预,面对面综合干预了20多例重度情绪问题的患者,跟一线医护人员做了团体治疗,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刘璇 通讯员喻锎 王婧)
专家指出,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 陈静 摄
专家指出,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11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心内科专家李楠博士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另一位专家和亚萍博士指出:“体力活动缺乏,也是一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亚萍强调,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
据了解,相较于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疾病诊断、药物代谢和防治策略都有所不同。研究显示,女性初潮、妊娠、绝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女性情绪容易波动、被动吸烟等因素,都导致女性心血管疾病症状更隐匿、不典型,在同样的发病情况下,预后也要比男性差,危害也更严重。
李楠博士直言:“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腹型肥胖,不仅体现在形体上,如:腰围变粗,更多的是脂肪组织的异位储存,即脂肪从皮下分布转变为内脏分布,如储存在心脏心包外膜、肝脏内、胰腺内和肾窦内。这位专家表示,腹部肥胖不仅会引起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还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房颤、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女性在更年期后,体脂分布会更易于趋向腹型肥胖。腹型肥胖女性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全因死亡率风险也更高。”李楠博士强调,“需要及早干预、预防、和治疗腹型肥胖,主要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相结合。”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活动量越来越少。“体力活动缺乏,也是一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上海德达医院心内科主诊医生和亚萍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和亚萍表示,“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压、控制血脂、降低血糖、降低尿酸、控制体重,也可以改善心理应激、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和亚萍博士同时强调,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并根据危险分层,确认运动处方是否需要在医务人员监督下执行。她对记者说:“运动处方属于医疗级别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能够在保证心血管疾病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肺运动能力,有针对性地调节血糖血压血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等。“
记者了解到,在第三届“德知妳心”女性心血管健康活动日直播中,哥伦比亚大学女性心血管健康中心联合主任JenniferHaythe教授、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沈立荣教授等从妊娠高血压、饮食健康、运动策略和心肺复苏等多个角度出发,就女性心血管健康管理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耐心、仔细地分析线上患者病情、解答患者疑问。据统计,数十万人次观众在线参与。
“女性心血管健康计划”随访行动同期开启,期望通过完善的随访问卷调研,深入挖掘女性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认知现状及信息需求,加快女性心血管健康管理平台的创建,为中国女性带来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链化、系统化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