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有腋臭(乳头有狐臭是什么回事?)
45
2025-07-04
顾岩医生介绍,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脂肪增加,老年肥胖者多为肌少型肥胖,这使得跌倒、再住院、死亡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 与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相比,减重和代谢手术已成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疾病的一个重要选择。临床实践显示,减重和代谢手术后的数天内患者代谢指标会得到明显改善,体重会在半月后大幅下降,并在一年半左右进入平台期。
顾岩医生曾接诊一位70岁的阿婆,她是在女儿的建议下接受治疗。为何在古稀之年要做手术呢?因为她的女儿有糖尿病多年,经过微创减重和代谢手术后,不用打针吃药,血糖完全恢复正常,同时减去了80多斤的体重,并在术后成功怀孕生下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在身体改善的同时,她女儿发现母亲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每天需要吃大量的药物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而且血糖控制越来越不理想,又每天三餐前增加了胰岛素针剂,更让她担心的是老人打呼越来越响亮,精力却越来越差,有时候抱着小孙女,也能睡着。
经过多学科会诊,老人得了代谢综合征:原发性高血压病(极高危)、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老人进行了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术后恢复很顺利,术后第2天血糖就恢复正常,顺利出院。目前已经术后3年了,老人不需要每天大把吃药了,血压血糖血脂和尿酸都恢复了正常,同时睡觉不再打呼。
不少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接受了减重和代谢手术后,由于体重下降,血糖和血压等得到较好的控制。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肥胖患者接受减重手术1年后可减去多余体重70%,2型糖尿病缓解率为88%,缺血性心脏病缓解率约80%,总合并症缓解率达84.4%。
现在医学界逐渐认识到,年龄不应该成为老年人接受外科手术的限制。接受减重和代谢手术,患者血糖、血压等指标均会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不仅延长了患者寿命,提升生命质量,还大幅减轻医疗负担。
需要提醒的是,减重手术并非人人适用,顾岩医生强调,根据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意见,对于年龄>65岁病人应积极考虑和评估全身健康状况、合并疾病及治疗情况,行多学科会诊讨论,充分评估心肺功能及手术耐受能力,知情同意后谨慎实施减重和代谢手术。
来源:周到
来源/东方IC
今天是重阳节。随着全球肥胖人口急剧增加及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老年人肥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群中尤其是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而且这些代谢疾病往往同时出现一个人身上,临床上称之为代谢综合征。老年人得了代谢综合征,只能吃药治疗吗?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介绍,与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相比,减重和代谢手术已成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疾病的一个重要选择。临床实践显示,减重和代谢手术后的数天内患者代谢指标会得到明显改善,体重会在半月后大幅下降,并在一年半左右进入平台期。
不少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接受了减重和代谢手术后,由于体重下降,血糖和血压等得到较好的控制。
顾岩介绍,一位他曾经的患者极力推荐自己70岁的母亲接受减重手术。为何在古稀之年要做这样的手术呢?因为这位患者本人患糖尿病多年,经过顾岩主任团队微创减重和代谢手术后,不用打针吃药,血糖完全恢复正常,同时减去了80多斤的体重,并在术后成功怀孕生下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在身体改善的同时,她发现自己母亲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每天需要吃大量的药物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而且血糖控制越来越不理想,每天三餐前又增加了胰岛素针剂,更让她担心的是,老人打呼越来越响亮,精力却越来越差,有时候抱着孙女也能睡着。经过顾岩主任团队组织多学科会诊,发现老人为代谢综合征:原发性高血压病(极高危)、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全家人都支持老人进行减重代谢手术治疗代谢综合征。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老人进行了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术后恢复很顺利,术后第2天血糖就恢复正常,顺利出院。目前已经术后3年了,老人不需要每天大把吃药了,血压血糖血脂和尿酸都恢复了正常,同时睡觉时不再打呼,精力也很好,越来越年轻。
顾岩医生介绍,随着年龄增长,人的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脂肪增加,老年肥胖者多为肌少型肥胖,这使得跌倒、再住院、死亡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目前,老年人对肥胖的危害认知不足。现在医学界逐渐认识到,年龄不应该成为老年人接受外科手术的限制。接受减重和代谢手术,患者血糖、血压等指标均会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不仅延长了患者寿命,提升生命质量,还大幅减轻医疗负担。
需要提醒的是,减重手术并非人人适用,顾岩强调,根据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意见,对于年龄>65岁病人应积极考虑和评估全身健康状况、合并疾病及治疗情况,行多学科会诊讨论,充分评估心肺功能及手术耐受能力,知情同意后谨慎实施减重和代谢手术。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中国有句俗语叫“千金难买老来瘦”,意思是老年人瘦一点更健康长寿,胖了则容易生病。在一般的观念里,肥胖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
但最近有研究发现,中国的老年人如果胖一点,可能活得更健康长久。
一、权威研究:中国老人,胖点更长寿4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 · 老化》上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揭示:中国80岁及以上的老人,超重或轻度肥胖者可能更为健康长寿。
研究人员收集并分析了从1998年-2018年生活在中国的27026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数据,包括BMI(体重指数)、死亡年龄和原因等。
BMI和死亡率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非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相关。
研究中,BMI在超重到轻度肥胖范围内(24.0~31.9)的老人寿命最长,他们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与正常体重(BMI在18.5-23.9之间)的老人相比,体重较轻者(BMI小于18.5)的死亡和生活自理能力失能风险增加约30%,而BMI超重和轻度肥胖者的相应风险却降低约20%。
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腰围增加,男性和女性的全因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都呈现降低趋势。
研究人员表示,超重和轻度肥胖可能是营养状况改善的一个指标,带来的好处大于带来的危害。对于老年人腰围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降低的结果,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因为肥胖提供了保护性的能量储备、保护性脂肪因子、内毒素-脂蛋白相互作用和/或脂肪毒素隔离,从而获得存活优势。
这项研究结果或许说明,对于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轻度肥胖可能并非坏事。而相反地,体重过低带来的“肌少症”,反而可能危害更大。
二、肌少症——老年人的健康杀手“人生的最后一摔”,你听说过吗?这是指老年人的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可导致老年人长期卧床,并出现许多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肺炎、泌尿系感染、局部皮肤溃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髋骨骨折后,老年人在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30%。
而导致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和肌肉含量下降,都与肌少症有关。
肌少症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包括力量减退和躯体功能下降,严重威胁健康,例如:
肌少症会增加死亡风险和家庭负担,如果老人出现走路变慢、身体活动障碍、严重疲劳、体重下降、握力下降、厌食等症状,可能是患上肌少症了,应及时就医。
预防肌少症需要长期坚持,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建议从以下3方面做好身体管理,并坚持到老年。
◇ 饮食上
增加营养有助于预防肌少症,其中3种营养素尤为重要。
①蛋白质
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充足,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有利于增加并维持肌肉质量,预防肌少症。
蛋类、奶类、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都是优质蛋白的来源,推荐每日摄入蛋白质1~1.5g克/(千克·体重),例如体重60公斤的老年人,每天要摄取60~90克蛋白质。如果无法满足,可以额外摄入营养补剂。
②维生素D
缺乏维生素D会直接影响骨骼和肌肉系统,增加跌倒、肌少症和骨折风险。
由于日常饮食的维生素D含量较低,老年人的吸收能力减弱,建议除了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还可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按医嘱服用。
③膳食纤维
《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多吃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浓度,从而减少肌肉蛋白的流失,有助于预防和应对肌少症。
全谷物、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都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其中,全谷物的膳食纤维含量最丰富,常见的有全麦、玉米、糙米等粗杂粮。红豆、蚕豆、豌豆等杂豆类,芹菜、菠菜、韭菜、苹果、香蕉等蔬果的膳食纤维也很丰富。
◇ 运动上
运动可以维持骨骼肌质量和功能,预防肌少症,建议老年人做规律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和游泳等,抗阻运动包括哑铃、器械等。
◇ 疾病上
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种疾病,例如糖尿病、慢阻肺、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肌少症的发病率,建议重视慢病管理,定期体检,积极控制病情。
对于老年人来说,微胖可能比过瘦更健康,体重过轻反而容易得髋部骨折和肌少症,降低生活质量。建议老年人饮食均衡,多运动,同时做好慢病管理,活得更健康自在!
#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 Lv,Y.,Mao,C.,Gao,X.et al. The obesity paradox is mostly driven by decreased n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the oldest old in China:a 2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Nat Aging(2022).
[2]专家带你规避“人生的最后一摔”!.CCTV健康之路,2021-04-07
[3]老年人太瘦,当心“肌少症”!怎么吃才能预防?.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2019-08-0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