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肥胖(黄帝内经讲肥胖)

广安门医院 0 2025-02-03

文章目录:

【广医科普】“我虽胖但是我很健康”?中医治未病与肥胖——爱国卫生月 健康体重系列科普③

谈起体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我虽胖但是我很健康”,理由就是:我体检的结果都正常。我虽然胖,但我是个健康的胖子!真的有所谓健康的胖子吗?

肥胖是一种疾病,它所带来大问题,远远不只是体重增加带来的身材问题。肥胖带来的是一系列代谢压力 未来慢性病风险的升高。


肥胖的流行病学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的患病率持续上升,超过1/2的成年居民患有超重/肥胖,6岁以下、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0.4%和19%。

肥胖的危害

肥胖常常与高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为伍,同时本身可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和症状,与非肥胖人群相比,肥胖人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脂肪肝、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糖尿病、多囊卵巢(女性)、不孕不育、腰背痛等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寿命。

有研究指出,虽然代谢健康的肥胖者的确存在,但是他们相比代谢和体重都健康的人而言, 依然有着更高的2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衰、血栓性心血管疾病以及总死亡风险都更高。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的论述说:“肉坚,皮满者,肥。肉不坚,皮缓者,膏。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膏者、脂者,皆为肥胖之人,古人认为的肥胖的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久坐少动、劳逸失调、情志失调有关。

《素问·示从容论》指出肥胖病的病机是:“肝虚、肾虚、脾虚,令人体重烦冤。”对“肥人多气虚” “肥人多痰湿”等肥胖的病机进行高度概括。也就是说,肥胖形成的内因主要是气血失调、痰瘀互阻、脏腑功能失调。

“治未病”与肥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西医并重,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将对健康的干预端口提前。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肥胖中有以下实际应用:

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脂肪摄入过多,导致体内膏脂堆积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暴饮暴食均会导致机体所需能量营养不均衡,故而形成肥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顺应自然的运动变化适当调整自身的起居规律,方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四时、昼夜作息紊乱,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则容易引发肥胖。由此看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顺应四时规律起居,能够有效降低肥胖的发生。

2.调摄精神,动静结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恬淡安宁,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守则。因此,保持心态乐观、胸怀豁

中医体质与肥胖

研究成果显示, 肥胖与中医体质关系颇为密切,其中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是肥胖者主要的体质类型。

  • 痰湿型

体征:多数体型偏胖,尤其腹部肥满,皮肤油脂分泌多;爱出汗,胸闷痰多,眼睑易水肿,容易困倦,爱吃肥腻食物。

治疗上常用中药:葛根、薏苡仁、肉豆蔻、橘红、莱菔子、紫苏籽等。

  • 气虚型

体征:肌肉松软,俗称虚胖。声音轻小,精力不充沛容易疲劳,目光少神。

治疗上常用中药:山药、茯苓、扁豆、陈皮、玉竹、百合等。

  • 湿热型

体征:皮肤出油,多痤疮。口苦口干,大便有解之不尽之感,平时不爱运动,身重困倦。

治疗上常用中药:藿香、淡竹叶、薏苡仁、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等。

肥胖的其他中医调理方法

  • 膳食疗法

这里推荐几款适合适合肥胖人士的食材

冬瓜——能消痰、利水、减肥、美容。

黄瓜——生吃黄瓜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熟食黄瓜能通利水道,消胀通便。

赤小豆——性平,味甘,既能利水除湿,又能补脾益气。

萝卜——能化痰、行气、利尿、散瘀。

  • 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就是利用经络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脾、肾、胃三大脏腑功能,升清降浊,从而达到减肥效果。针炙治疗肥胖,多取足太阴、阳明经之穴,辅以足少阴肾经穴位进行治疗。

常见取穴有:外关、内关、带脉、中脘、足三里等。

附:肥胖的评估方法

1.身高推算法

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肥胖定义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

2.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BMI(kg/m2)=体重(kg)÷身高2(m)。不同种族诊断肥胖的BMI值不同,在同一数值的BMI情况下,中国人群出现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较西方人群明显增加。

3. 腰/臀比值(WHR)

为以脐为标志的腰围长度与以髂前上棘为标志的臀围长度[以厘米(cm)为单位]之比所得比值。男性WHR≥0.85;女性WHR≥0.80为腹型肥胖。

从肥胖的定义可以看出,肥胖的真正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含量超标,某些特殊个体如健美和举重运动员,不适合用上述公式来评估是否是肥胖。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iscussion Paper:Draf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over the life course,including potential targets[EB/OL].(2021- 08- 17)[2021- 12- 2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ho-discussion-paper-draft-recommendations-for-the-prevention-and-management-of-obesity-over-the-life-course-including-potential-targets.

[2] 孙铭遥,陈 伟,《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解读

[3] Zhou, Z., Macpherson, J., Gray, S. R., Gill, J. M. R., Welsh, P., Celis-Morales, C., Sattar, N., Pell, J. P., & Ho, F. K. (2021). Are people with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really health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81,363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Diabetologia, 6

本文作者:彭艳文,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援柬埔寨中国中医医疗队队员。擅长:体质辨识、头痛、胃肠病、咳嗽、鼻炎、心悸

审核专家:提桂香,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过敏、咳嗽、失眠、胃痛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一起破解肥胖密码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 李惠林、刘德亮

作者:王喜明

苦夏已过,秋意渐浓,夏肥尚未成功消减,转眼又该到了贴秋膘的季节。“贴秋膘”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指秋季来临之后,以进补贴膘的方法慰藉秋意寒凉,并为寒冬储存能量。对于形体偏瘦的人,适当“贴膘”有助于培补气血、强健体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超重和肥胖人群数量急剧增多,并覆盖各大年龄阶段人群。你可别盲目跟随,“贴膘”需谨慎!

科学衡量肥胖的程度

一个人是否“超膘”,并不单纯由体重来决定,目前常用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BMI=体重÷身高²(kg/m2)

哪些原因会导致肥胖呢?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言:“人有肥、有膏、有肉”,指出了依据形体胖瘦程度,可分为肥人、膏人、肉人三种体型。其中,肥人因膏脂有余,蓄积于内而表现为形体丰腴。究其病因,往往与年龄、体质、饮食、作息等因素密切相关。

年龄:

肥胖虽然在各个年龄组都可出现,但是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中年人,说明肥胖与年龄有关。中医学认为,中年以后,各脏腑功能日渐衰弱,脾的转输功能逐渐衰退,新陈代谢减缓,引发肥胖。

体质:

肥胖与体质也有着密切联系。《黄帝内经》中谈到,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型,其中土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和水型人(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广颐,小肩,大腹,动手足)最容易肥胖。

饮食:

吃喝越来越多,也会出现肥胖,从“小鲜肉”变成“油腻大叔”。《素问•奇病论》言:“此肥美之所发也,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过量摄入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化生痰湿膏脂,出现肥胖。

缺乏运动: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及“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由于过少运动,影响气血代谢循环,在体内形成痰湿、瘀血等有形之邪,从而产生肥胖。

那肥胖还有哪些危害呢?

按现代观点看,超重与肥胖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也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诱因,甚至会进一步严重危害人体的心理健康。

广东省名中医、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学科带头人李惠林教授根据现代疾病谱的变化,率先提出“肥为百病之长”理论,认为肥胖日久不愈,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出现各种病症。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这句话大致讲的是,长期饮食肥甘厚味,导致肥胖,可出现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病证。以上均为中医病名,其中消瘅指消渴病,即如今的糖尿病;仆击指突然昏仆;偏枯指偏侧肢体乏力,多与现代的脑血管疾病相关;痿厥指肢体乏力、手足逆冷;气满发逆指气粗喘逆。

肥胖的中医治疗

李惠林教授认为“邪气”是肥胖发病的重要因素,故治疗多以“祛邪”为基本治则。正所谓“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通过药物等治疗方法使邪气祛除,正气可以得以恢复,疾病向愈。前文提到痰瘀之邪是肥胖的重要病因病机,因此,治疗应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多用黄连、半夏、桃仁等;同时痰湿瘀滞,阻碍气机运行,故不可忽略调理气机,可选用理气之品,如香附、枳实等。

此外,中医治疗肥胖的方法有很多,除药物治疗外,还有饮食疗法、运动、针灸等特色疗法。

1 食饮疗法:

合理安排饮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是预防肥胖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医部全录》中有记载,冬瓜为方可治疗肥胖:“人太肥欲得瘦轻健,可用冬瓜作羹长期食用,欲增肥则勿食此物。”与药物相同,食疗也是以健脾益气、化痰活血为主,可选用茯苓、赤豆、薏苡仁、陈皮、荷叶、苦瓜、山楂、冬瓜、黄瓜、海带、黄豆芽、豆腐、泥鳅、鳝鱼、鸭肉、莴笋等食物组成配方。

2 导引锻炼:

中医沿传下来的锻炼的方法有很多,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这些均源于古代的“吐纳导引”。此类锻炼内外兼修、柔和轻盈、运动适中、动作和缓,适合肥胖人群,尤其是体质虚弱、年老肥胖者。长期坚持,能够促进全身气机通畅,消耗多余的脂肪,同时保养身体,提升生命质量。

3 针灸治疗:

针灸调理肥胖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抑制食欲,还能促进能量的代谢。针灸取穴多以脾经和胃经在腹部的穴位为主,有起到调理脾胃的效果,常选用天枢、大横、中脘等,并根据证型不同,配以相应的辅穴。

4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在“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羊肠线对穴位产生持久刺激,并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目的,对治疗肥胖具有良好效果,多取中脘、天枢、大横、带脉、关元等穴,每次取穴多少依病情决定。

5 耳穴压豆:

《灵枢·口问》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全身五脏六腑都具有密切联系,所以通过耳穴压豆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起到调节各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内分泌、三焦、脾、胃、皮质下等耳穴。

中医药对肥胖方面有着丰富的认识和经验,也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减肥方法和一些重要的措施。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肥胖,选择适合自己的调治方法。

学科带头人

李惠林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名中医

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擅长应用中医经方治疗内分泌代谢病,尤其是对于肥胖的诊治具有独特的见解,在国内首先提出“因邪致肥”、“肥为百病之长”等理论,对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出诊时间:名中医门诊:周二全天、周三下午、周四下午

“胖不起来”和“瘦不下去”之间,你只差这份中医调理清单

在生活中,有这样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怎么吃都不胖”的瘦子,另一种是“喝凉水都长肉”的胖子。

专家指出,其实这两种体质的人身体里藏着不少健康隐患,而“吃不胖”、“瘦不了”只是外在的表象。

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体重的分级方法。按照2003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体质指数(BMI)低于18.4为偏瘦,超过24为过重,超过28为肥胖。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每个人都应该将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为什么有些人“瘦不了”

多痰少气脾肾虚

从中医角度来讲,胖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黄帝内经》最早将胖人分为“膏人”、“脂人”、“肉人”三类。中医学认为,肥胖和个人的体质关系密切。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研究的平和、阳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气虚、血瘀、特禀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肥胖关系最密切的是痰湿体质。

中医理论认为,肥胖的病机主要是阳气虚衰,痰湿偏盛,即“多痰”和“少气”,主要与脾和肾的功能有关。

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

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体内水液无法正常地蒸腾气化,导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形成肥胖。

所以,有的胖人是实性体质(实胖),有的则是虚性体质(虚胖)。

调理:分型减肥才有效

人和人的体质千差万别,肥胖的类型和表现也不一样,较常见的有气虚湿困型、胃肠湿热型、肝气郁结型三种类型。

气虚湿困型

这类人大多胖而不壮,松垮虚浮,食量不大,伴有疲倦乏力、肢体困重、腹胀便溏、尿少、四肢浮肿等症状,调理以化湿、运脾、补肾为原则。

日常饮食宜选择具有燥湿健脾补肾功效的食材,如赤小豆、薏米、白扁豆、荷叶、茯苓、山药、板栗、芡实、枸杞子、桑葚、黑芝麻、海参、银耳等。

穴位按摩可选取太白、丰隆、胃俞、阳陵泉、脾俞、肾俞、内关等重点穴位进行按揉,以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胃肠湿热型

这类人大多胖而壮实,食欲旺盛,吃什么都香,或有便秘、口干舌燥、怕热多汗等表现,调理以清胃泄热为原则。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选择入脾胃经、具有清热作用的凉性食材,如绿豆、苦瓜、黄瓜、苦菜、丝瓜、莲藕、生菜、萝卜、梨、柚子等。

按摩可选取内庭、天枢、上巨虚、下巨虚、脾俞、大肠俞等重点穴位进行按揉,可起到抑制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的作用,从而减轻饥饿感,达到减肥的目的。

肝气郁结型

这类胖人大多易怒,常感觉胸胁胀满,女性还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等表现,调理应以清肝泻火为原则。

饮食宜选择入肝经、具有清热平肝功效的凉性食材,如西芹、菠菜、荠菜、马齿苋、蘑菇、玫瑰花、菊花、决明子、茵陈等。

穴位按摩可选取肝俞、胆俞、三阴交、太冲、照海、太溪、阳陵泉等重点穴位进行点揉,从而达到疏肝理气的效果。

为什么有些人“吃不胖”

胃火大,胃过强

从中医角度来看,“吃不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胃火偏盛,中医称之为“消谷善饥”

这类人吃得多却容易饿,同时大多伴随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等症状。

这是由于胃对食物的腐熟作用太过,代谢亢进,消耗过多所致,因此多食易饥而且消瘦。

胃强脾弱

这类人在多吃不见胖的同时,伴有大便溏泄,爱拉肚子。

这是因胃消化食物的功能过高,故多食易饥,但脾运化功能减弱,不能正常地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故多吃也是消瘦,胖不起来。

调理:养阴健脾按足三里

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假若消瘦比较严重,伴随明显的口臭、便秘或便溏等症状,可以选择用中药调理,一般采用养阴清胃、健脾化浊之法。

食疗:可在健脾丸(党参、白术、陈皮、枳实、山楂、麦芽)基础上加入黄连、山栀子、连翘等。食疗上,可以用党参(或沙参)、淮山、扁豆煲瘦肉汤等以健脾益胃。

按摩穴位:人体有一个调理脾胃非常好的穴位——足三里穴。此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治疗脾胃疾患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帮助调理脾胃。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胫骨边缘的位置。

按摩足三里穴的要诀在于,按压穴位的时候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数次。另外也可以艾灸此穴位,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适宜进行。

消瘦者还要注意饮食忌宜和日常生活习惯,做到“七分养三分治”。

胃火大的人应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避免食用寒凉性质的果蔬,以免损伤脾胃,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加剧消化不良和吸收差的情况。

生活有规律,注意饮食有节,细嚼慢咽,多餐多食。平时多选择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少进食油腻、煎炒食物以及纤维素含量过多的食物。

(生命时报)

上一篇: 肥胖会导致嘴凸(胖会导致嘴唇向外凸吗)
下一篇: 肥胖一直口干(肥胖口干是糖尿病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