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腋臭推荐医院看吗男孩(小孩腋臭挂什么科)
20
2025-07-30
当今是高度追求健康清洁的时代,市面上也自然涌现出众多标榜“抗菌防臭”的衣物产品,它们承诺为消费者带来更清新、更舒适的穿着体验。然而,现实情况却往往与这些华丽的宣传大相径庭,许多消费者在穿上所谓的“抗菌衣物”后,仍难以摆脱衣物异味的困扰,与产品宣传的效果大相径庭。
这不禁让人心生困惑:抗菌衣物,真的如其所述那般抗菌吗?为何它们无法有效阻止异味的产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衣服产生臭味的原因。人体汗液主要由油脂、尿素、电解质和水组成,本身并无异味。但当汗液与体温提供的温暖环境相遇,就为微生物的繁殖创造了理想条件。这些微生物会分解汗液中的有机物,产生令人不悦的臭味,而这些产生臭味的菌,我们称之为“致臭菌”。
目前,全球众多科学家长期致力于致臭菌的研究,其中英国约克大学的研究发现腋臭主要成分与特定葡萄球菌有关,这一发现为防臭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近期相关调研却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市面上多数抗菌衣物对致臭菌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严重的“伪防臭”现象。
当前,针对因人体排汗而产生的臭味,市场上的纺织品主要采取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消臭”方案,即在臭味产生后进行吸附或中和,但这种方法只是暂时缓解,臭味仍可能在特定条件下重新释放;另一种则是更为根本的“防臭抑臭”方案,通过抑制或杀灭致臭菌,从源头阻止臭味的产生。
遗憾的是,过往国内纺织品抗菌检测主要聚焦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三大菌,而对于同样关键的致臭菌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使得消费者在选购抗菌衣物时,难以准确判断其是否真正具备抗致臭菌的能力,市场因此存在一定的盲区。
然而,这一现状在2024年1月8日迎来了重大转折。随着T/CNGA 58-2024《纺织品 抗致臭菌性能的检测和评价》标准的正式实施,消费者在选择抗菌抑臭产品时终于有了更为科学、准确的依据。该标准主要明确了人体部位的25种代表性致臭菌,规定了纺织品抗致臭菌性能的定量检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抗致臭菌性能综合评价等内容,大大提高了纺织产品防臭抑臭性能检测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精准抗菌,深掘根源
在此背景下,禾素时代作为该“抗致臭菌标准”的主要起草者与推广者,无疑成为了行业和市场关注的焦点。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禾素时代在抗菌纺织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研发实力与深厚的技术积淀。其不仅在该领域内深耕细作,更以实际行动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可以说,与众不同的抑臭理念,是禾素时代脱颖而出的关键。企业从致臭菌入手,通过精准抗菌策略,实现了根源抑臭的目标。这一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抗菌产品的局限,更在抗菌抑臭效果上显著优于同类产品,也因此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持久、有效的抑臭效果。
禾素时代独创的禾素Pro™纤维,是其专业抗菌抑臭技术的核心。这种纤维具有长效抗菌抗病毒、抑制致臭菌生长、防霉、耐高温耐水洗等复合特种功能,为抗菌纺织市场带来了全新的突破。与传统的抗菌衣物相比,禾素Pro™系列衣物从最基础的纤维就开始抗菌抑臭,塑造一纱一线都能抗菌抑臭的独特优势,其抗菌抑臭效果更显著,更持久。无论是从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还是耐用性上,禾素时代都展现出了其作为生物基抗菌领域研发者与推广者的强硬实力。
那么,禾素Pro™纤维是如何实现抗菌抑臭的呢?据了解,禾素Pro™纤维浅表层的OPHB生物基抗菌活性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或病毒包膜,通过改变膜的通透性和电荷分布,从而致使细菌死亡或病毒失活。同时,它还能有针对性地抑制或杀灭人体分布的25种代表性致臭菌,消除产生臭味的根源,实现持久抗菌抑臭的目的。
如今,禾素时代正不断扩大禾素Pro™生物基抗菌纺织品的市场应用范围,现已涵盖抗菌抑臭T恤、袜子、内裤、保暖内衣等系列产品。其产品应用方向日渐丰富多元,正稳步向“禾素时代抗菌家”的主题目标扎实迈进,为消费者带来更全面、更深层的健康呵护。
在如今这个健康与品质并重的时代,禾素时代根源抑臭的先进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它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健康、舒适的抗菌抑臭产品使用体验,让我们告别“伪防臭”,迎接纺织品抗菌抑臭的新时代!
这个夏天,不想刮腋毛的女生越来越多了。
每到露肤的季节,关于“腋毛羞耻”的讨论就会被重新提及。在小红书上,关于“腋毛羞耻”的浏览量达上千万。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自己的“腋毛羞耻心”,并开始决意摆脱这种“羞耻”。
有网友发出“要不要刮腋毛”的提问,有78%的人选择最好不要刮腋毛,原因是刮腋毛可能出现腋下刺痛感、毛囊炎、异味加重等安全隐患。
35岁的亚米,也是从这个夏天开始觉察自己,想要摆脱这种被外界塑造的审美偏见。前段时间,亚米买了一条蓝色的无袖连衣裙,她对着镜子低下头,揪了揪腋下稀疏的几根腋毛,第一次萌生了一种困惑:这几根腋毛,是不是非刮不可?
在此之前的每个夏天,她都会仔仔细细地,用带润滑皂的刮刀把腋下、四肢都刮得干干净净,皮肤摸上去光滑细腻,哪怕有时候会不小心刮破皮,但是,那点刺痛跟肌肤的光洁感相比不值一提。
但是如今,她开始反问自己:是谁在定义这种光滑的美?腋毛为什么最好别露出来?是谁塑造了腋毛羞耻?
当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女生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思想成熟的女性时,她才有了一长串的疑惑。
对于以往毫不犹豫放在腋下的剃刀,这一次,她犹豫了。
“老师有液毛”。
去年,在湖南一所小学实习的00后教师小唐在4年级的课堂上,没收了一个男生的纸条。打开纸条,上面写着这五个字。“液”还是个错别字。
当时小唐有些尴尬,她默默收起了那张纸条,没了下文。其实那天她穿的是一件普通的短袖T恤,大概是经过学生旁边时不小心被看到了。
作为老师,小唐一直很注意自己的穿着。后来她对自己更严格了,凡是紧身一点,容易露腋毛的衣服,她都尽量不高抬手。穿吊带露肩膀前,也会仔仔细细地做“腋下管理”。
不得不说,女性在20多岁的年纪,很容易被外界的凝视所触动,哪怕这个目光来自于一个10岁的小男孩。
但是另一个00后女生彤文要勇敢得多。她有些圆肩,穿宽松的T恤会显胖,所以她很喜欢穿吊带。但她不喜欢刮腋毛,穿着吊带拍下的照片里,她张开双臂,毫不掩饰毛茸茸的腋下。
她不是没刮过。刚高考完的那个夏天,彤文去外地旅行,在一家卖连衣裙的服装店,她买了一条粉白碎花吊带裙,热情的女老板主动提出要帮她刮腋毛,“刮干净好看。”
凉凉的刀片碰到腋下,刮着痒痒的,当时的彤文胆怯大于羞涩,“很怕会刮伤。”
那是她第一次刮腋毛,也是最后一次。懒得刮,是她一开始的解释。但是,当哥哥和爸爸几次表露对她不刮腋毛的不满时,她内心燃起了强烈的叛逆:凭什么?我就不!
彤文 图源受访者
“那不就是很自然的像头发一样的毛毛吗?”彤文不解,为什么不觉得头发奇怪,而觉得腋毛就很突兀呢?如果不是别人一再注意到她的腋毛,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腋毛有着如此强烈的存在感。
与彤文截然不同的是,37岁的阿树有个渐渐摆脱“腋毛羞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她作为女性的觉醒之路。
高三的时候,阿树稀里糊涂地谈了个男朋友。一天,男朋友冷不丁地对穿了短袖的她说:“你的腋毛要剃一下了,露出来不好看。”
对于生长在广东的女孩而言,长久的规训很容易让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生出羞耻感。当天晚上,她就用指甲钳把腋毛一根一根地全部剪掉了。
在当时的她看来,腋毛不文雅,好,我已经解决了。此后,她用过指甲钳、男士剃须刀处理自己的腋毛。男士剃须刀的刀口是平的,但是腋下松软凹陷,一不小心就会刮伤,犯毛囊炎,有一段时间,她会擦药膏忍过去。
但是随着年龄渐长,阿树开始健身跑步,腋下的摩擦越来越多,不适感也越来越明显。最重要的是,长年的刮剃刺激了毛囊,原本只有几根的腋毛,现在却越长越多。
在腋下给她带来越来越多疼痛的时候,刮了20年腋毛的阿树终于决定,再也不刮腋毛了。
阿树和很多有了“腋毛觉醒”的女性一样,萌生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塑造了“腋毛羞耻”?
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腋毛羞耻”源自一个成功的商业营销案例。1915年,美国吉列公司首度推出女性专用刮毛刀。美国的一家时尚杂志刊登了这款叫做Milady的刮毛刀广告,广告模特身着当时流行的低胸无袖晚礼服,高举手臂,露出光滑的腋窝,广告写道:“这是梳妆台上一个美丽的补充,还能解决尴尬的个人问题。”
而1917年,另一家公司为了增加刀片销量,在北美发起了一场针对女性的强力宣传攻势,宣传腋毛是不优雅的、令人反感的、男性化的,必须让它消失或不被看见。两年后,它出产的刀片销量便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伴随腋毛消失的还有腿毛、阴毛等一切除头发眉毛以外的毛发。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妇女和性别研究教授Breanne Fahs认为,体毛塑造了性别动态,定义了女性气质,并通过羞耻控制了女性。
东方女性的“腋毛羞耻”,更像是一种文化舶来品。在上个世纪,还没有人介意腋毛这件事,也就更谈不上“腋毛羞耻”了。值得一提的是,李安在拍摄《色戒》的时候,曾明确告诉汤唯,要露腋毛,因为那个年代不流行刮腋毛。为此,据说汤唯留了八个月的腋毛,才有了影片中的效果。
但是,随着国外流行文化的传入,我们的女性也渐渐接受了这种光洁无毛的女性美。不仅是剃腋毛,亚米隐约记得她的小姨——一个70后女性在她20多岁的时候,还用不锈钢的镊子把嘴上的小绒毛全部拔掉。
大S也曾极度严苛地遵循着这种“美”,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美女如果举起手来让人看到没刮干净的腋毛,那说有多糗就有多糗,拔腋毛会很痛,但若要追求完美,这种痛是必须忍耐的。她为了省时省力,选择直接连根拔掉。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女性分享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腋下管理”方法:有人选择把腋毛漂白,有人给腋毛贴各种肤色贴或膏药贴,上粉底均匀腋下肤色,有人直接用打火机燎腋毛……
在商业和文化的围追堵截下,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脱毛工具:脱毛膏、蜜蜡、脱毛仪、腋下隐形贴……这些五花八门的脱毛方式撑起了一片巨大的美丽产业。
这些方式,无非就是让腋毛暂时消失或连根拔掉,同时,很多女性也分享了刮腋毛受伤的体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腋下困扰”:腋下变黑、腋毛增多、腋臭、发炎或溃烂,直到无法忍受。
亚米不禁感叹道:姑娘们对自己也太狠了,那只是几个脆弱的毛囊。
有很多学者和皮肤科的专业医生研究过人类的毛发,在一篇《试论人体毛发特性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的文章中,作者写道,腋窝处动脉和静脉血管丰富 , 还有大量的淋巴组织 ,所以腋毛具有防护和保暖的作用,而且腋毛可以缓冲皮肤间的摩擦,帮助腋下更好地排汗和导流。
如果刮腋毛破坏掉腋下毛囊,很有可能导致汗液无法及时被分解而导致异味出现。这也是很多女性发现脱毛后出现腋臭的原因之一。
剃除腋毛的审美观在资本的运作下,在人们心中不断筑牢。有人说,“腋毛羞耻”和“钻石崇拜”一样,是 21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之一。
女性对腋毛羞耻的反抗和觉醒一直在持续。
1999年,朱丽叶·罗伯茨出席《诺丁山》首映式,抬起胳膊打招呼时露出了没被刮掉的腋毛。这个毛茸茸的腋窝吓坏了现场的媒体们,并引发很多争议。多年以后,她再次面对镜头谈到这件事:“如果我现在把外套脱掉的话,依旧能让你们炸锅。”她略显无奈且不屑地摇了摇头。
朱丽叶·罗伯茨的态度再次证明:勇敢的女性,总是先享受世界。十几年前,LadyGaga在一次舞台演出时,大胆地把浓密的腋毛染成跟头发一样的艳绿色。这张照片流传甚广,很多年轻的女孩们纷纷效仿,把腋毛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以此来表示对女性腋毛自由的倡议。
而更多普通女性的反抗,则是像亚米一样默默地不再做“腋下管理”了。这个夏天,她原本想用修眉刀再修一下腋毛,但令她恼怒的是,她再一次不小心剪到了皮肉,疼得叫出了声,她决定再也不刮腋毛了。
并且,她这次连Bra也没穿,用创可贴在胸前贴了个十字,穿上吊带背心裙,高高兴兴地出门了。那是亚米第一次露出腋毛、扔掉Bra的一个周末。柔软的棉布裙贴在背上,产生了一种松弛又陌生的舒适感。
从此,她们的腋毛只取悦于自己,不取悦任何人的眼睛。00后女孩彤文说,“我有刮的自由,也有不刮的自由。这种自由,不由任何的社会风气和他们的评价决定。”老家的哥哥几次在朋友圈评论她的腋毛,“女孩子还是要剃个腋毛好看些。”她当时就怼了回去,“男孩子还是把嘴巴闭上好一点。”
彤文从小就是个主意很大的姑娘,她自己决定去哪上学,读什么专业。高考报志愿时,母亲劝她,女孩子不要读新闻系,很危险。她不服气,“我就要学新闻系,我就要曝光那些坏人。”四年过后,她已经从国内一所C9重点高校的新闻系毕业,被保研至北京某高校继续深造。
而作为30+的女性阿树,她的觉醒不仅仅体现在腋毛上。
在30岁那年,她剪了超短发,并把它染成粉色,最重要的是,她开始大量地阅读,开始不再焦虑自己为什么嫁不出去,渐渐摆脱年龄对自己的束缚。
阿树 图源受访者
在阿树改变自己的时候,外界对她的凝视也在变化。在她从长发变成超短发时,她发现她的异性追求者下降了80%,“你可以理解成,如果有10个人追我,剪完超短发就只剩2个了。”就连她的前任都跑来给她留言:“你这头发怎么比我的还短?”
她从一些男性朋友的口中了解到他们是这么看待短发女生的:“这个女生一看就不需要男人”“这个女人,不会听话的”“短发看上去好强势,hold不住”……
“我看清了这些人,原来他们想要的是他们对女性的一种幻想,一个能做饭、温婉可人、能hold住的女性。”
生在一个有哥哥的广东家庭,阿树也没逃过上一辈的性别偏见。每次回家,她看到哥哥可以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剔牙喝茶,她的母亲却用眼神疯狂暗示她要做家务时就很生气,“一回到家就让我干家务,为什么我哥不用干?”
“因为你是女孩子。”她的母亲这样回答。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在她大学时原本有机会出国深造,但是父亲“出于对我的疼爱”说了一句话:女孩子,不要飞那么高。
阿树当时听了十分感动,“只觉得他是太爱惜我了,”如今在她看来,这也是个“温柔的陷阱”,是关爱,但也限制了她。
十多年过去,渐渐脱离原生家庭、从社会规训中奋力挣脱的阿树,再次面对母亲的“眼神暗示”时,她选择马上瞪回去。她说,反抗了这么多年,已经忘了以前懦弱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了。
以至于现在再想起来高中时稀里糊涂谈过的男朋友那句“你的腋毛该剃了”时,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怼回去:“关你屁事。”
(应受访者要求,亚米、彤文、阿树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作者:张晶、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
刮与不刮,都是你的自由。
撰文|张晶
编辑|薇薇子
封面图源|《我的天才女友》
这个夏天,不想刮腋毛的女生越来越多了。
每到露肤的季节,关于“腋毛羞耻”的讨论就会被重新提及。在小红书上,关于“腋毛羞耻”的浏览量达上千万。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自己的“腋毛羞耻心”,并开始决意摆脱这种“羞耻”。
有网友发出“要不要刮腋毛”的提问,有78%的人选择最好不要刮腋毛,原因是刮腋毛可能出现腋下刺痛感、毛囊炎、异味加重等安全隐患。
35岁的亚米,也是从这个夏天开始觉察自己,想要摆脱这种被外界塑造的审美偏见。前段时间,亚米买了一条蓝色的无袖连衣裙,她对着镜子低下头,揪了揪腋下稀疏的几根腋毛,第一次萌生了一种困惑:这几根腋毛,是不是非刮不可?
在此之前的每个夏天,她都会仔仔细细地,用带润滑皂的刮刀把腋下、四肢都刮得干干净净,皮肤摸上去光滑细腻,哪怕有时候会不小心刮破皮,但是,那点刺痛跟肌肤的光洁感相比不值一提。
但是如今,她开始反问自己:是谁在定义这种光滑的美?腋毛为什么最好别露出来?是谁塑造了腋毛羞耻?
当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女生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思想成熟的女性时,她才有了一长串的疑惑。
对于以往毫不犹豫放在腋下的剃刀,这一次,她犹豫了。
“老师有液毛”。
去年,在湖南一所小学实习的00后教师小唐在4年级的课堂上,没收了一个男生的纸条。打开纸条,上面写着这五个字。“液”还是个错别字。
当时小唐有些尴尬,她默默收起了那张纸条,没了下文。其实那天她穿的是一件普通的短袖T恤,大概是经过学生旁边时不小心被看到了。
作为老师,小唐一直很注意自己的穿着。后来她对自己更严格了,凡是紧身一点,容易露腋毛的衣服,她都尽量不高抬手。穿吊带露肩膀前,也会仔仔细细地做“腋下管理”。
不得不说,女性在20多岁的年纪,很容易被外界的凝视所触动,哪怕这个目光来自于一个10岁的小男孩。
但是另一个00后女生彤文要勇敢得多。她有些圆肩,穿宽松的T恤会显胖,所以她很喜欢穿吊带。但她不喜欢刮腋毛,穿着吊带拍下的照片里,她张开双臂,毫不掩饰毛茸茸的腋下。
她不是没刮过。刚高考完的那个夏天,彤文去外地旅行,在一家卖连衣裙的服装店,她买了一条粉白碎花吊带裙,热情的女老板主动提出要帮她刮腋毛,“刮干净好看。”
凉凉的刀片碰到腋下,刮着痒痒的,当时的彤文胆怯大于羞涩,“很怕会刮伤。”
那是她第一次刮腋毛,也是最后一次。懒得刮,是她一开始的解释。但是,当哥哥和爸爸几次表露对她不刮腋毛的不满时,她内心燃起了强烈的叛逆:凭什么?我就不!
彤文 图源受访者
“那不就是很自然的像头发一样的毛毛吗?”彤文不解,为什么不觉得头发奇怪,而觉得腋毛就很突兀呢?如果不是别人一再注意到她的腋毛,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腋毛有着如此强烈的存在感。
与彤文截然不同的是,37岁的阿树有个渐渐摆脱“腋毛羞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她作为女性的觉醒之路。
高三的时候,阿树稀里糊涂地谈了个男朋友。一天,男朋友冷不丁地对穿了短袖的她说:“你的腋毛要剃一下了,露出来不好看。”
对于生长在广东的女孩而言,长久的规训很容易让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生出羞耻感。当天晚上,她就用指甲钳把腋毛一根一根地全部剪掉了。
在当时的她看来,腋毛不文雅,好,我已经解决了。此后,她用过指甲钳、男士剃须刀处理自己的腋毛。男士剃须刀的刀口是平的,但是腋下松软凹陷,一不小心就会刮伤,犯毛囊炎,有一段时间,她会擦药膏忍过去。
但是随着年龄渐长,阿树开始健身跑步,腋下的摩擦越来越多,不适感也越来越明显。最重要的是,长年的刮剃刺激了毛囊,原本只有几根的腋毛,现在却越长越多。
在腋下给她带来越来越多疼痛的时候,刮了20年腋毛的阿树终于决定,再也不刮腋毛了。
阿树和很多有了“腋毛觉醒”的女性一样,萌生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塑造了“腋毛羞耻”?
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腋毛羞耻”源自一个成功的商业营销案例。1915年,美国吉列公司首度推出女性专用刮毛刀。美国的一家时尚杂志刊登了这款叫做Milady的刮毛刀广告,广告模特身着当时流行的低胸无袖晚礼服,高举手臂,露出光滑的腋窝,广告写道:“这是梳妆台上一个美丽的补充,还能解决尴尬的个人问题。”
而1917年,另一家公司为了增加刀片销量,在北美发起了一场针对女性的强力宣传攻势,宣传腋毛是不优雅的、令人反感的、男性化的,必须让它消失或不被看见。两年后,它出产的刀片销量便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伴随腋毛消失的还有腿毛、阴毛等一切除头发眉毛以外的毛发。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妇女和性别研究教授Breanne Fahs认为,体毛塑造了性别动态,定义了女性气质,并通过羞耻控制了女性。
东方女性的“腋毛羞耻”,更像是一种文化舶来品。在上个世纪,还没有人介意腋毛这件事,也就更谈不上“腋毛羞耻”了。值得一提的是,李安在拍摄《色戒》的时候,曾明确告诉汤唯,要露腋毛,因为那个年代不流行刮腋毛。为此,据说汤唯留了八个月的腋毛,才有了影片中的效果。
但是,随着国外流行文化的传入,我们的女性也渐渐接受了这种光洁无毛的女性美。不仅是剃腋毛,亚米隐约记得她的小姨——一个70后女性在她20多岁的时候,还用不锈钢的镊子把嘴上的小绒毛全部拔掉。
大S也曾极度严苛地遵循着这种“美”,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美女如果举起手来让人看到没刮干净的腋毛,那说有多糗就有多糗,拔腋毛会很痛,但若要追求完美,这种痛是必须忍耐的。她为了省时省力,选择直接连根拔掉。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女性分享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腋下管理”方法:有人选择把腋毛漂白,有人给腋毛贴各种肤色贴或膏药贴,上粉底均匀腋下肤色,有人直接用打火机燎腋毛……
在商业和文化的围追堵截下,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脱毛工具:脱毛膏、蜜蜡、脱毛仪、腋下隐形贴……这些五花八门的脱毛方式撑起了一片巨大的美丽产业。
这些方式,无非就是让腋毛暂时消失或连根拔掉,同时,很多女性也分享了刮腋毛受伤的体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腋下困扰”:腋下变黑、腋毛增多、腋臭、发炎或溃烂,直到无法忍受。
亚米不禁感叹道:姑娘们对自己也太狠了,那只是几个脆弱的毛囊。
有很多学者和皮肤科的专业医生研究过人类的毛发,在一篇《试论人体毛发特性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的文章中,作者写道,腋窝处动脉和静脉血管丰富 , 还有大量的淋巴组织 ,所以腋毛具有防护和保暖的作用,而且腋毛可以缓冲皮肤间的摩擦,帮助腋下更好地排汗和导流。
如果刮腋毛破坏掉腋下毛囊,很有可能导致汗液无法及时被分解而导致异味出现。这也是很多女性发现脱毛后出现腋臭的原因之一。
剃除腋毛的审美观在资本的运作下,在人们心中不断筑牢。有人说,“腋毛羞耻”和“钻石崇拜”一样,是 21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之一。
女性对腋毛羞耻的反抗和觉醒一直在持续。
1999年,朱丽叶·罗伯茨出席《诺丁山》首映式,抬起胳膊打招呼时露出了没被刮掉的腋毛。这个毛茸茸的腋窝吓坏了现场的媒体们,并引发很多争议。多年以后,她再次面对镜头谈到这件事:“如果我现在把外套脱掉的话,依旧能让你们炸锅。”她略显无奈且不屑地摇了摇头。
朱丽叶·罗伯茨的态度再次证明:勇敢的女性,总是先享受世界。十几年前,LadyGaga在一次舞台演出时,大胆地把浓密的腋毛染成跟头发一样的艳绿色。这张照片流传甚广,很多年轻的女孩们纷纷效仿,把腋毛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以此来表示对女性腋毛自由的倡议。
而更多普通女性的反抗,则是像亚米一样默默地不再做“腋下管理”了。这个夏天,她原本想用修眉刀再修一下腋毛,但令她恼怒的是,她再一次不小心剪到了皮肉,疼得叫出了声,她决定再也不刮腋毛了。
并且,她这次连Bra也没穿,用创可贴在胸前贴了个十字,穿上吊带背心裙,高高兴兴地出门了。那是亚米第一次露出腋毛、扔掉Bra的一个周末。柔软的棉布裙贴在背上,产生了一种松弛又陌生的舒适感。
从此,她们的腋毛只取悦于自己,不取悦任何人的眼睛。00后女孩彤文说,“我有刮的自由,也有不刮的自由。这种自由,不由任何的社会风气和他们的评价决定。”老家的哥哥几次在朋友圈评论她的腋毛,“女孩子还是要剃个腋毛好看些。”她当时就怼了回去,“男孩子还是把嘴巴闭上好一点。”
彤文从小就是个主意很大的姑娘,她自己决定去哪上学,读什么专业。高考报志愿时,母亲劝她,女孩子不要读新闻系,很危险。她不服气,“我就要学新闻系,我就要曝光那些坏人。”四年过后,她已经从国内一所C9重点高校的新闻系毕业,被保研至北京某高校继续深造。
而作为30+的女性阿树,她的觉醒不仅仅体现在腋毛上。
在30岁那年,她剪了超短发,并把它染成粉色,最重要的是,她开始大量地阅读,开始不再焦虑自己为什么嫁不出去,渐渐摆脱年龄对自己的束缚。
阿树 图源受访者
在阿树改变自己的时候,外界对她的凝视也在变化。在她从长发变成超短发时,她发现她的异性追求者下降了80%,“你可以理解成,如果有10个人追我,剪完超短发就只剩2个了。”就连她的前任都跑来给她留言:“你这头发怎么比我的还短?”
她从一些男性朋友的口中了解到他们是这么看待短发女生的:“这个女生一看就不需要男人”“这个女人,不会听话的”“短发看上去好强势,hold不住”……
“我看清了这些人,原来他们想要的是他们对女性的一种幻想,一个能做饭、温婉可人、能hold住的女性。”
生在一个有哥哥的广东家庭,阿树也没逃过上一辈的性别偏见。每次回家,她看到哥哥可以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剔牙喝茶,她的母亲却用眼神疯狂暗示她要做家务时就很生气,“一回到家就让我干家务,为什么我哥不用干?”
“因为你是女孩子。”她的母亲这样回答。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在她大学时原本有机会出国深造,但是父亲“出于对我的疼爱”说了一句话:女孩子,不要飞那么高。
阿树当时听了十分感动,“只觉得他是太爱惜我了,”如今在她看来,这也是个“温柔的陷阱”,是关爱,但也限制了她。
十多年过去,渐渐脱离原生家庭、从社会规训中奋力挣脱的阿树,再次面对母亲的“眼神暗示”时,她选择马上瞪回去。她说,反抗了这么多年,已经忘了以前懦弱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了。
以至于现在再想起来高中时稀里糊涂谈过的男朋友那句“你的腋毛该剃了”时,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怼回去:“关你屁事。”
(应受访者要求,亚米、彤文、阿树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