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逍遥丸能去腋臭吗(逍遥王丸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科李医生 0 2025-07-26

文章目录:

全身老是汗津津,衣服经常湿漉漉,怎么调理?中医六经辨证来解难

今年“三伏天”已过,但“秋老虎”还在,气候凉中有闷热,爽里带火燥,引起出汗的时机比较多,大部分人冒汗是生理自我保护和代谢正常反应,但有的人是异常出汗,表现为汗多止不住,汗流不停,汗流得很多,不想出汗也冒汗,给生活、工作、社交带来大量困扰。

动不动汗多、汗不停,排除劳动、运动、情绪激动以及高温闷热、饮食辛辣等原因,可认为是“多汗症”。

多汗症临床表现集中在:头颈部经常汗津津的、前胸后背湿漉漉的、腋下腹下黏乎乎的、手心脚心潮乎乎的,出汗量比正常人要多,核心是非个人意愿流汗。

不少人因长期多汗、潮湿,皮肤泛白、皱缩和开裂,容易引起皮炎、疹斑,而且经常伴有汗臭味、油腻感,衣服因为经常汗湿,容易感冒,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认为多汗症主要是内分泌紊乱——如甲亢、血糖异常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自主神经紊乱,肿瘤或感染——如血液病、结核、心内膜炎等,或服用药物处于更年期等问题诱发,治疗方式多见于用激素药物、喷止汗剂、施行交感神经点断手术等。

有的患者求助于中医药。中医治疗汗证是传统优势项目,针对头颈多汗的“蒸笼头”、手足多汗的“手汗症”、足底多汗的“脚汗症”、腋下多汗的“狐臭病”等等,都有独到的辨证心得,有大量有效的医案和药方。

但一些中医在辨证多汗症时,想“抄近路”,用“短平快”的方式治疗,通俗理解就是:辨病施治,从某一个局部去考虑用药,头汗治头脚汗治脚,或者想用一两个药方“通吃”,没有站在全局角度,导致一些多汗症久治不愈,而且还因为常用清热药、温燥药带来新的问题。

中医认为,多汗就是白天自汗 夜间盗汗,两种都是病态的汗症。多汗症可遗传,先天不足引起;也可因消渴、肺热、湿阻、肠结、偏枯、闹心等后天原因引起。

只要涉及汗证,一定离不开“阳加于阴为汗”这个总论,一定离不开“汗为心之液”、“汗为气余”等分论,一定有湿热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等路径。这些诊断的“总源头”,是“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石、核心和重点,没搞懂六经如何辨证、如何传变的中医,不是好中医。由六经辨证去破拆、剖析汗证,实施治疗,才抓住中医精髓,牵住多汗症“牛鼻子”。

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核心是思考人体运转,帮助人体排病,体现辨证论治思想。按病症发生的位置分,有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均有阴阳,所以:

表证之阳病——太阳病,表证之阴病——少阴病;

里证之阳病——阳明病,里证之阴病——太阴病;

半表半里之阳病——少阳病,半表半里之阴病——厥阴病。

治疗的原则有3个:

1、表证从表面解,用汗法,现在不少中医都是从表证入手对付自汗、盗汗等问题,辨证用药,有的患者治好了,有的不见效,主要原因是漏掉了下面的两个办法。

2、里证从里面解,用吐法或下法,下法比较多见,泻下逐下,汗证病因从肠道解决。

3、半表半里证从三焦解,以脾胃为重点,汗证病因从小便解决。

每个证的治疗原则,还要考虑虚实因素,“实”是痰滞、血瘀、便秘等结结实实堵住的,“虚”则刚好相反。

而且不要忘了,汗为人体津液,津液在全身是流动的,治疗要考虑滋阴、扶阳、补虚、建中、清热、泻热等办法。

总的要求是:多汗要么救津液,要么泻津液,要么治虚实,把多汗症作乱的津液基础治住了,多汗症就受控了。

不少人认为,六经辨证论治多汗症,主要是太阳病、阳明病两种,其实不全面。除了这两部分之外,少阴、太阴、少阳和厥阴都会引起多汗的病态,简要列出如下:

1、太阳证引起多汗,外感风寒,发热、怕冷、脉缓脉浮,汗出不止,用桂枝汤,视情加麻黄根、浮小麦等药材。

2、少阴证引起多汗,怕冷、不发热、汗多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或用玉屏风散 桂枝人参汤,视情加芍药、浮小麦、五味子等。

3、阳明病里的风热、温病、阴虚引起的多汗,是最常见的,热邪炽盛,可用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知柏地黄丸、牛黄清胃丸、桑菊饮、银翘散等。

4、太阴病当中的卫表不固、阳虚引起的多汗,是全身虚寒的状态,用四逆汤、玉屏风散、理中汤等加减化裁。

5、少阳病引起的多汗,是气郁日久化热迫使汗液外泄,伴有小便黄赤、溃疡炎症、肝火旺盛等问题,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味逍遥丸等调理。

6、厥阴病引起的多汗,是阳气亏虚,阳不制阴,引起气机郁滞,虚寒症状明显,以心、肺、脾、肾阳虚多见,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视情加山茱萸、白芍等。

总之,多汗症的辨析,至少有6种证型,从六经辨证入手,是比较全面的,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症状夹杂在一起,需要中医临床认证辨证,把握主证,用对药方,病情治疗能较快见效。

黄褐斑、狐臭外治法之我见

黄褐斑说白了就是激素斑,时常发生于激素水平突变的女性脸上,主要在生育期、更年期较多,有些黄褐斑在口服避孕药后也会发生,紫外线及或月经前后黄褐斑颜色常会变化,黄褐斑没什么感觉,但是其对颜值影响较大,是爱美女性所不愿见到的,另外少数男性也会出现黄褐斑,究其病因主要是激素及紫外线综合作用形成。祖国中医学认为黄褐斑主要是肾气不足、肝气郁结以及血瘀所导致。

黄褐斑的治法应内外兼治,我常用自制外用洗剂治疗,其配方主要以白芷、珍珠、白芨、天花粉、茯苓、滑石、白芍、白术、琥珀、沉香、冬瓜仁等,研末调敷。当然,除了外敷,配合内服逍遥丸和左归丸加三七,效果更好。

说完黄褐斑,下面说说狐臭,狐臭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一种体臭,女性多于男性,主要是大汗腺分泌过于旺盛所致,《诸病源候论》中有提到:‘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如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狐臭味虽然不会影响健康,但是较重的气味会让别人疏远,狐臭我建议主要用外治法,用外敷药物的方法效果能立竿见影,我常用之外敷方治之,效果甚佳,方如下:煅白矾3g、蛤蚧粉1.5g、薄荷脑1.5g、密陀僧1.5g,研粉后每日均匀涂抹一两次,效果甚佳。

以上治法请注意为外用法,切勿内服。

治疗多汗症的常用穴位介绍(附详细图解)

前面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上热下寒多汗、湿热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头面部多汗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本文给大家介绍治疗多汗症的常用穴位。

多汗症主要是出汗量超出了人体体温调节调节的需求,出汗远多于正常人,或出汗明显影响了生活质量才需要治疗,普通人天热出汗或运动后出汗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多汗部位常见于汗腺集中分布的部位,如: 手掌、脚掌、腋窝、头面部等。针灸主要用于原发性多汗症效果较好,对于疾病所致的继发性多汗症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具体哪些原因可以导致继发性多汗症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

关于多汗症的常见体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针灸治疗多汗症一般在常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体质选穴。合谷穴、复溜穴两个穴位组合是治疗出汗异常的经验配穴,《针灸大成·兰江赋》记载: “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计。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具有清热通络的作用;复溜穴为手少阴心经的经穴,有滋肾水,降心火的作用。治疗无汗症可以补合谷穴,泻复溜穴,治疗多汗症可以补复溜穴,泻合谷穴。

关于针灸的补泻手法,分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具体方法由于比较复杂,主要由医生掌握。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同身寸的测量方法,就是以自己的手指测量,以方便准确定位穴位:

合谷穴:在手背部,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内踝与跟腱的中点(太溪穴)上2寸(大约2-3横指的距离)。

人体出汗主要由交感神经调节,交感神经主要位于人体脊柱两侧,不同地方出汗由不同脊髓交感神经主管,面部和眼睑的汗腺由胸1-4脊髓皮肤汗腺,上肢皮肤的汗腺由胸2-8脊髓交感神经支配,躯干皮肤汗腺由胸4-12脊髓交感神经支配,而下肢皮肤汗腺由胸10-腰2交感神经支配。

而中医的膀胱经及夹脊穴正好处于脊柱两侧,且膀胱经上有人体的所有的背俞穴,背俞穴为调理人体脏腑的重要穴位,所以不同地方出汗可以针刺或按摩不同地方的背俞穴以及夹脊穴。背俞穴定位是相应脊柱棘突下旁开1.5寸(大概是自己两横指的距离),如大杼穴是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穴是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以此类推,肺俞穴(第三胸椎)、厥阴俞(第四胸椎)、心俞穴(第五胸椎)、督俞穴(第六胸椎)、膈俞穴(第七胸椎)、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并无背俞穴,医学界对此穴尚有争论,有的书籍将此穴称为“胃脘下俞”,也有书籍将此穴称为“胰俞穴”、肝俞穴(第九胸椎)、胆俞穴(第十胸椎)、脾俞穴(第十一胸椎)、胃俞穴(第十二胸椎)、三焦俞穴(第一腰椎)、肾俞穴(第二腰椎)。

夹脊穴是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而背俞穴是旁开1.5寸,所以同一椎体的夹脊穴和背俞穴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更靠近脊柱。

对于多汗不同部位的选穴可以结合西医交感神经的位置和中医不同经络主管不同部位加上不同的体质进行选穴。如头面部出汗,胸1-4夹脊穴和相应的背俞穴,即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以此类推。而且有医家通过脊柱两侧进行走罐治疗多汗症,有一定疗效。走罐主要是先在皮肤表面涂点润滑剂,如凡士林等,然后将火罐拔在需要的部位来回移动。

除了以上选穴方法外,再就是根据体质选穴,如肝火旺可以选用太冲穴、肝俞穴;肾阴虚可以选用太溪穴、肾俞穴;脾胃虚弱可以选择足三里、脾俞穴、胃俞穴;肺气虚可以用肺俞穴;肾阳虚可以艾灸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湿气重可以用丰隆穴、阴陵泉。

太冲穴:在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为疏肝解郁、清泻肝火常用穴位。

太溪穴: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复溜穴在太溪穴上两寸。为滋补肾阴的常用穴位。

足三里:胫骨粗隆外一横指,胫骨粗隆是胫骨上触摸到的一个小突起。是健脾补虚的重要穴位。

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与肾俞穴在同一水平线上,命门穴在脊柱上,肾俞穴在脊柱旁开1.5寸。为温补肾阳的重要穴位。

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处。是治疗元气亏损的重要穴位。

丰隆穴:外踝上8寸,胫骨旁前缘外2寸。为祛痰湿的重要穴位。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穴位。

上述给大家介绍的是多汗症的常见选学方法,首选补复溜穴,泻合谷穴,然后根据不同出汗的部位选择不同的背俞穴及夹脊穴,最后根据不同的体质配合使用不同的配穴。如果针灸最好在专业的针灸医师指导下进行,特别是胸椎旁的背俞穴和夹脊穴,如果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对可能造成患者气胸或脊髓损伤。对于按摩穴位治疗多汗症可以按照上面的穴位自行选择,艾灸治疗多汗症主要用于阳虚、寒湿型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艾灸治疗。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解更多关于多汗症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感冒常识和感冒中成药选择详细攻略

上一篇: 腋臭手术后的康复拉伸动作(腋臭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下一篇: 权威专家治腋臭的医院(治腋臭知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