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净味永久除臭(腋臭怎么去除异味)
32
2025-07-20
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席卷全球,到目前全球经过实验室确认的的感染者已经超过300万,致死超过21万。
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对这种全新疾病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比如,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嗅觉丧失(降低)/味觉减低是新冠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且,有人通过观察发现了嗅觉和味觉功能障碍与Covid-19之间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互联网上,有关嗅觉/味觉丧失搜索数量的不断增长与Covid-19流行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这是新冠病人非常普遍存在的症状。
而在门诊病人中,患有流感样症状和嗅觉丧失的患者Covid-19检测阳性率高出其他人6到10倍。
同时,门诊Covid-19患者自我报告嗅觉丧失的比例高达59-86%;远高于住院患者5-35%的比例。
这些迹象都初步显示,嗅觉丧失不仅是Covid-19的一种常见症状,而且,门诊轻、中度患者中出现这种症状的可能性似乎远高于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
这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嗅觉障碍是不需要住院轻症良好的预测因素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更大机会为轻症,是是否需要住院的良好预测指标。
研究者对2020年3月3日至2020年4月8日期间共有169例Covid-19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
其中的128人的资料包括气味和味觉数据,这128人中26(20.1%)名患者符合住院标准。
与仅需要接受门诊治疗的患者相比,入院患者报告嗅觉丧失/障碍,以及味觉障碍的比例小得多,分别是26.9%vs 66.7%,23.1%vs 62.7%,
已知,像年龄大,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都与新冠患者出现重症和需要住院治疗有关。
这组患者中,年龄大(53.5岁 vs 43.0岁),患糖尿病(30.1%vs 5.9%),呼吸困难(76.9%vs 43.1%),咳痰(30.8%vs 11.8%,呼吸加快(19 vs 18次/分钟),体温升高(37.7℃ vs 37℃)与需要住院有关。
除此之外,医生判断需要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92.3%vs 34.3%),以及检查获得阳性结果(88.5%vs 14.7%)更能提示最终需要住院治疗。
经过统计学分析,嗅觉丧失/障碍与入院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自我报告发生嗅觉丧失/障碍患者仅需门诊管理比需要住院的可能性高5倍。
这个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年龄(1.04倍),呼吸困难(4.39),咳痰(3.21),体温高(2.33),心跳加快(1.04),呼吸加快(1.04)等因素;
仅次于糖尿病(6.67),是否需要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21.94),以及胸部X光片检查发现浸润和/或胸腔积液阳性结果(20.91)。
就是说,Covid-19患者存在嗅觉丧失/障碍,强烈提示为不需要住院治疗的轻、中症;这种预测的准确性比年龄,呼吸困难,咳痰,体温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更灵敏;仅次于患有糖尿病、需要进行胸部X光检查,和胸部X光检查发现存在肺炎的征象。
为什么嗅觉丧失/障碍的Covid-19患者更可能是轻症?虽然Covid-19患者发生嗅觉障碍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这可能跟一般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暂时性嗅觉障碍的原理一样,就是由于鼻腔黏膜发炎、充血,肿胀,导致鼻腔通气不畅。
我们知道,负责闻味的嗅觉上皮处在鼻腔顶的后部,粘膜之间的空隙即所谓嗅裂原本就狭窄,鼻腔发炎更容易被挤压不能通气,因而,发生鼻炎时容易出现嗅觉障碍。
也或者嗅觉上皮细胞直接受病毒侵犯发炎,功能本身受到影响导致暂时性嗅觉丧失或障碍。
那么,嗅觉障碍为什么可以预测更可能为轻症呢?
已知,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需要与人体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细胞才会造成感染。
在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细胞上ACE2受体分布密度,或者与病毒的亲和可能有所不同,因而,病毒侵犯的部位也不尽相同。
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嗅觉障碍可能是因为病毒只侵犯或者更主要侵犯鼻腔引发鼻炎;而没有或者更少感染下呼吸道,因而更少机会表现为重症。
临床研究已经发现,嗅觉障碍的Covid-19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侧鼻腔嗅裂阻塞更严重,提示局部炎症更明显。
早期的研究已经发现,鼻腔嗅上皮细胞也表达ACE2受体,原本就是容易被新冠病毒攻击的目标之一。
总之,Covid-19患者出现嗅觉障碍提示感染可能更加集中在上呼吸道的鼻腔,下呼吸道没有受累或者感染轻一些,因而,临床上更可能表现为轻症。
加州大学的研究中,嗅觉障碍与咳痰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燕 刘迅 郑晶晶 李曼英 晏雯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随着医疗秩序恢复,目前江城各大医院门诊量也在逐步回升,部分医院门诊量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
各家医院在保证医疗水平、医疗质量的同时,为确保患者安全、安心就医,在严管流程的基础上,在防护细节上均下了不少功夫。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门诊,机器人巡回消杀,医疗秩序良好。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通讯员刘坤维摄
医院门诊患者
数量逐步回升
昨日,记者探访了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等多家大医院,以往医院门口停车就诊需要排队几小时的情况已看不到了。
昨日清早,武汉同济医院,患者们扫码后有序进入门诊大厅。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大厅外,也已有不少患者扫码进入医院就诊。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曹清介绍,自恢复正常医疗秩序以来,该院的门诊量稳步上升,目前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30%以上,每天门诊就诊人数在4000人次左右。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人数也明显较之前回升。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孙璇介绍,目前日均门诊量约为50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约50%。
武汉协和医院门诊量目前也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左右。为了保障患者就诊,医院近50个专科全部接诊,在就诊高峰的周一出诊医生350人次,和疫情前出诊医生人数相当。
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荆萍介绍,该院刚开始恢复正常接诊以来,日门诊量从400多人次逐渐增加至目前的4000多人次,约为去年同期五成多。
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李晖介绍,该院目前日均接诊约3500人次,恢复至疫情前门诊量的30%-50%。
“热门”科室较往年有变化
哪些科室目前就诊需求量最大?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派出多路记者,对江城各大医院门诊就诊情况进行探访。
在武汉协和医院,多个专科候诊区都有患者有序就诊。该院办公室主任袁莉教授表示,从目前门诊数据来看,胸外科、感染科、甲状腺乳腺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患者就诊人数较多,部分科室由于诊疗需近距离接触,或需要摘脱口罩的,医患都较为谨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办负责人王莹颖介绍,目前门诊量比较大的科室由往年的儿科、妇科、眼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变为肿瘤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精神科、急诊科,说明患者仍有些恐慌心理,非必需不来医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呼吸、放化疗的病房几近收满。随着医疗秩序恢复,美容整形方面的需求也在复苏。该院整形美容科近期的双眼皮、隆鼻、除皱等整形手术的门诊及手术预约量均在上升,另外多发性脂肪瘤、腋臭、甲沟炎等传统手术项目的需求也在增长。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日均门诊量为1700人次左右,已达到疫情前日均门诊量的一半以上。此外,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妇产科的门诊患者也相对较多,但推拿、针灸、康复等科室,患者仍相对较少。荆萍分析,可能因为这些科室需要医生和患者近距离接触,一些患者仍有担忧。
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李晖介绍,疫情期间,外科类科室绝大多数接诊的是外伤、骨折、卡刺等急诊患儿,而现在外科科室的一般门诊、手术患儿均在逐步回升。
“心内科、内分泌科等内科科室多为慢性病患者,需长期随诊、调整用药,因此病人量恢复速度快;而骨科等外科病人多为术后复查、取钢板等。”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门诊办主任朱玉梅介绍。
武汉协和医院入口,市民无需停留即可自动检测体温
多管齐下兼顾防疫与接诊
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均推行预检分诊、分时预约、一医一患一诊室等措施,在做好防控的同时,保证患者就诊的流畅、高效。
在中南医院门诊可看到,挂号、取检验结果等有人排队的地方,均有醒目提醒“间隔一米”,休息区的坐椅上也贴着“间隔就坐”提醒牌,该院诊室每4小时做一次消毒;协和医院除了公共区域有机器人巡回消杀外,为每间诊室还配备了移动空气消毒机;省中山医院给门诊各诊室配备了紫外线消毒灯;武汉儿童医院除了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外,每晚还会对诊疗区域进行化学预防性消毒。
为方便复工后的市民就诊,不少医院打造“无假日医院”,休息日也有专家接诊。武汉市第六医院还采取“延长门诊”,从早上7:30到晚上8:00门诊不停,在引导错峰就诊方面效果明显;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儿科开设夜间门诊,方便家长下班后带孩子就诊。
互联网的使用也被广泛推行。协和医院开设在线问诊,从1月底至今已在线接诊患者14万人次(含发热门诊),开通线上处方并支持全国邮寄药品;武大人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平台——“武大云医”,将服务重点由前期的线上问诊及配送药,扩大至慢病管理及新冠康复患者的心理干预等;武大中南医院在微信公众号里开通互联网医院,可线上问诊、药物配送到家;武汉儿童医院已举行了二十余次专家线上会诊,此外还有“现场 云义诊”等方式。
按当下防控要求,部分门诊以及住院患者要做核酸、血常规和CT的筛查。不少医院采用缓冲病房,让患者在筛查期可同步接受监护和治疗。省中山医院专门推出了“便民十条”,开设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等,并为预约住院的患者提供核酸检测免费上门采样和车辆接诊服务。武汉儿童医院专门开放日间手术中心,部分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可在24小时内完成。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门诊,机器人巡回消杀,医疗秩序良好
武汉协和医院入口,市民无需停留即可自动检测体温
随着医疗秩序恢复,目前江城各大医院门诊量也在逐步回升,部分医院门诊量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
各家医院在保证医疗水平、医疗质量的同时,为确保患者安全、安心就医,在严管流程的基础上,在防护细节上均下了不少功夫。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医院门诊患者数量逐步回升
昨日,记者探访了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等多家大医院,以往医院门口停车就诊需要排队几小时的情况已看不到了。
昨日清早,武汉同济医院,患者们扫码后有序进入门诊大厅。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大厅外,也已有不少患者扫码进入医院就诊。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曹清介绍,自恢复正常医疗秩序以来,该院的门诊量稳步上升,目前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30%以上,每天门诊就诊人数在4000人次左右。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人数也明显较之前回升。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孙璇介绍,目前日均门诊量约为50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约50%。
武汉协和医院门诊量目前也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左右。为了保障患者就诊,医院近50个专科全部接诊,在就诊高峰的周一出诊医生350人次,和疫情前出诊医生人数相当。
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荆萍介绍,该院刚开始恢复正常接诊以来,日门诊量从400多人次逐渐增加至目前的4000多人次,约为去年同期五成多。
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李晖介绍,该院目前日均接诊约3500人次,恢复至疫情前门诊量的30%-50%。
“热门”科室较往年有变化
哪些科室目前就诊需求量最大?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派出多路记者,对江城各大医院门诊就诊情况进行探访。
在武汉协和医院,多个专科候诊区都有患者有序就诊。该院办公室主任袁莉教授表示,从目前门诊数据来看,胸外科、感染科、甲状腺乳腺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患者就诊人数较多,部分科室由于诊疗需近距离接触,或需要摘脱口罩的,医患都较为谨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办负责人王莹颖介绍,目前门诊量比较大的科室由往年的儿科、妇科、眼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变为肿瘤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精神科、急诊科,说明患者仍有些恐慌心理,非必需不来医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呼吸、放化疗的病房几近收满。随着医疗秩序恢复,美容整形方面的需求也在复苏。该院整形美容科近期的双眼皮、隆鼻、除皱等整形手术的门诊及手术预约量均在上升,另外多发性脂肪瘤、腋臭、甲沟炎等传统手术项目的需求也在增长。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日均门诊量为1700人次左右,已达到疫情前日均门诊量的一半以上。此外,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妇产科的门诊患者也相对较多,但推拿、针灸、康复等科室,患者仍相对较少。荆萍分析,可能因为这些科室需要医生和患者近距离接触,一些患者仍有担忧。
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李晖介绍,疫情期间,外科类科室绝大多数接诊的是外伤、骨折、卡刺等急诊患儿,而现在外科科室的一般门诊、手术患儿均在逐步回升。
“心内科、内分泌科等内科科室多为慢性病患者,需长期随诊、调整用药,因此病人量恢复速度快;而骨科等外科病人多为术后复查、取钢板等。”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门诊办主任朱玉梅介绍。
多管齐下兼顾防疫与接诊
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均推行预检分诊、分时预约、一医一患一诊室等措施,在做好防控的同时,保证患者就诊的流畅、高效。
在中南医院门诊可看到,挂号、取检验结果等有人排队的地方,均有醒目提醒“间隔一米”,休息区的坐椅上也贴着“间隔就坐”提醒牌,该院诊室每4小时做一次消毒;协和医院除了公共区域有机器人巡回消杀外,为每间诊室还配备了移动空气消毒机;省中山医院给门诊各诊室配备了紫外线消毒灯;武汉儿童医院除了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外,每晚还会对诊疗区域进行化学预防性消毒。
为方便复工后的市民就诊,不少医院打造“无假日医院”,休息日也有专家接诊。武汉市第六医院还采取“延长门诊”,从早上7:30到晚上8:00门诊不停,在引导错峰就诊方面效果明显;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儿科开设夜间门诊,方便家长下班后带孩子就诊。
互联网的使用也被广泛推行。协和医院开设在线问诊,从1月底至今已在线接诊患者14万人次(含发热门诊),开通线上处方并支持全国邮寄药品;武大人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平台——“武大云医”,将服务重点由前期的线上问诊及配送药,扩大至慢病管理及新冠康复患者的心理干预等;武大中南医院在微信公众号里开通互联网医院,可线上问诊、药物配送到家;武汉儿童医院已举行了二十余次专家线上会诊,此外还有“现场 云义诊”等方式。
按当下防控要求,部分门诊以及住院患者要做核酸、血常规和CT的筛查。不少医院采用缓冲病房,让患者在筛查期可同步接受监护和治疗。省中山医院专门推出了“便民十条”,开设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等,并为预约住院的患者提供核酸检测免费上门采样和车辆接诊服务。武汉儿童医院专门开放日间手术中心,部分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可在24小时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