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轻微腋臭要去做吗(轻微腋臭需要做手术吗)
49
2025-07-01
一、腋下异味的常见原因
1. 生理性汗臭(非狐臭)
小汗腺分泌过多:小汗腺分泌的汗液本身无味,但若腋下出汗多且清洁不及时,汗液被皮肤表面细菌分解后可能产生酸臭味。
特点:异味较轻,多与炎热、运动或紧张相关,洗澡后明显减轻。
2. 狐臭(腋臭)
大汗腺异常活跃: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含脂质、蛋白质等成分,被细菌分解后产生刺鼻气味(类似洋葱、硫磺或酸腐味)。
特点:
遗传倾向明显,父母一方有狐臭,子女患病概率高;
青春期开始出现,气味持续且较浓烈;
可能伴有油耳(耳垢潮湿、黏稠)。
3. 其他病理性或外源性因素
感染性疾病:
真菌感染(如腋毛癣):腋毛附着黄色、黑色颗粒,伴异味;
细菌性毛囊炎:局部红肿、疼痛,分泌物有臭味。
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体味呈烂苹果味;
尿毒症:体味带氨水味。
药物或食物影响: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可能改变体味;
大量食用大蒜、洋葱、咖喱等食物,可能通过汗液释放气味。
卫生习惯不良:
未及时清洁腋下汗液、皮脂或残留止汗剂,滋生细菌导致异味。
二、如何初步判断是否为狐臭?
1. 气味特征:
狐臭:刺鼻、持续,类似洋葱或硫化物,洗澡后短暂减轻但无法完全消除;
普通汗臭:酸味为主,清洁后显著改善。
2. 伴随症状:
狐臭:多伴油耳,腋下衣物易染黄;
感染或代谢疾病:可能伴瘙痒、皮疹、多饮多尿、乏力等。
3. 家族史:
狐臭常有家族遗传史,父母或近亲属有类似问题。
三、处理建议
1. 非狐臭异味的应对
加强清洁:每日用温和抑菌皂清洗腋下,保持干燥;
穿透气衣物:选择棉质或吸湿排汗面料,减少汗液滞留;
调整饮食:减少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
治疗原发病:如真菌感染需用抗真菌药,糖尿病需控制血糖。
2. 狐臭的针对性处理
轻中度:可以就近咨询相关医生。
重度或者心理压力过大的:微创手术。
四、何时需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1. 异味突然加重或单侧出现;
2. 伴随腋下肿块、疼痛、溃烂;
3. 合并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4. 常规处理无效,影响社交或心理健康。
总结
腋下异味≠狐臭!需结合气味特点、伴随症状和家族史综合判断。普通汗臭通过清洁和调整生活习惯即可改善;狐臭需针对性治疗;若异味由疾病引起,则需优先解决原发病。不确定时,建议皮肤科或内分泌科就诊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皮肤真菌病诊疗规范(2022年版)》
2.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年关于腋下癣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3.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肤病基础与临床》
4. 世界卫生组织《个人卫生手册(中文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夏天一出门,走个十分钟,腋下一片潮湿;等到了办公室,抬个胳膊,旁边同事鼻子一皱,你心里一下就慌了。这味儿,不对劲啊!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体味重”,最多是多洗洗,实在不行擦点香体露。
可你不知道的是,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被你忽视多年的“老病根”——腋毛癣。
很多人误把腋毛癣当成狐臭或单纯出汗多。
但腋毛癣——又叫“腋癣”——它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局部皮肤感染,位置尴尬、症状隐蔽,还特别容易“打游击”,反反复复,一年四季都可能“偷袭”,尤其是夏天。
你会发现腋下经常潮湿、泛红、有刺痒感,甚至出现脱皮、皮肤变色的情况。有的人以为是皮肤敏感,涂点止汗露;有的人甚至以为是“毛孔堵了”,干脆用刀刮干净。
这就像把感冒当成过敏治疗,越治越严重。
腋毛癣到底是个啥?为什么它“盯上了”你?腋毛癣,其实和我们熟知的“脚气”、“股癣”是一个家族的“兄弟”,都属于皮肤癣菌感染。
根据《皮肤真菌病诊疗规范(2022年版)》的定义,腋癣往往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真菌引起,借着潮湿、温热的环境,在腋窝“安家落户”。
腋下是人体最容易“发霉”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常常闷热,还因为有大量汗腺、皮脂腺,加上毛发繁多,简直就是细菌和真菌的天堂。
再加上现代人喜欢穿紧身衣、化纤衣物、不透气,一出汗就像“焖锅”,时间长了,真菌说不定都能开个派对了。
为啥偏偏是你?腋毛癣最“宠爱”这几类人不是人人都会得腋毛癣,它有“挑人”的。以下这些生活习惯或者体质特征,容易被它盯上:
一是汗多体质。
这类人天生“水龙头”,夏天坐着不动都能出一身汗,腋下更是“重灾区”。
二是肥胖或腋窝皮肤褶皱多。
褶皱多的地方不透气、易积汗,就像你家的洗衣机密封圈,时间一长,不清洗就会发霉。
三是穿不透气的衣服。
聚酯纤维、尼龙这类衣物虽然好看,但透气性差,闷热潮湿,等于给真菌“养生温泉”。
四是个人卫生习惯差。
不是说一天不洗就是“脏”,而是有些人运动后不及时换衣服,或者腋下剃毛后不消毒,给真菌开了绿灯。
腋毛癣长什么样?别再傻傻分不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腋毛癣,或者压根没听过这个词。那它到底啥样?
初期:腋下皮肤潮红,有轻度瘙痒,像是擦伤或汗疹。
中期:出现边缘清晰的红斑,里面脱皮、起屑,甚至泛白,有轻微臭味。
后期:皮肤增厚、变色、甚至发黑,还可能合并毛囊炎,形成脓点。
和狐臭不同,腋癣的味道更“霉湿”,像是墙角潮湿的杂物间。
而且即便你每天洗澡,用香皂、香水也盖不住那股“腐烂的味儿”。
别着急,治腋毛癣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难很多人一听“真菌感染”,就以为得去医院挂号、化验、全身检查。
大多数轻中度腋癣,在家就能搞定,而且花不了多少钱,几块钱的药膏就能解决战斗。
常用的外用药包括:
· 联苯苄唑乳膏
· 酮康唑乳膏
· 特比萘芬乳膏
这些药膏在正规药店都可以买到,价格不贵,但关键是坚持使用,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用法建议:
早晚各一次,涂抹面积稍微超过红斑区域,每次用量不宜过多,保持腋下干燥。
如果病情严重,比如出现脓液、皮肤破溃,就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这时候建议去医院皮肤科就诊,别自己乱吃药。
“剃腋毛”不是解决办法,反而可能帮了倒忙?很多人一看到腋下潮湿、瘙痒,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毛太多了?”然后拿起剃刀“咔咔咔”一通操作,剃得干干净净,觉得清爽了。
但你知道吗?剃腋毛其实并不能解决腋毛癣,反而可能让真菌更容易入侵。
因为剃毛过程中,皮肤会出现微小创口,如果处理不当,就给真菌入侵提供了“敲门砖”。
加上有些人用的剃毛刀不干净,或者剃完没消毒,结果就是“剃毛不成反被感染”。
如果你一定要处理腋毛,建议使用热蜡脱毛或激光脱毛,虽然成本高一些,但安全性和长期效果更好。
你不知道的“腋下误区”有多少?有些人自以为“卫生意识高”,结果反而中了“陷阱”:
误区一:天天用香体露,越擦越臭?
香体露能遮味,但不能杀菌,有些产品甚至含有酒精和香精,刺激皮肤,引发过敏,让腋下更容易破损,一旦有微伤,真菌就有机会“乘虚而入”。
误区二:腋下搓得越干净越好?
很多人洗澡时用浴球、搓澡巾猛搓腋下,甚至还用“去角质膏”。
结果皮肤屏障被破坏,反而更容易感染。
误区三:只要没味儿就没事?
有些人腋癣到了后期,皮肤已经增厚、发黑,但因为瘙痒减轻了,就以为“好了”。
但其实真菌还在“潜伏”,一到夏天就会卷土重来。
真正有效的“腋下养护术”,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要想摆脱腋毛癣,不是靠“洗”和“刮”,而是靠科学的“养”。
一是选对衣服。
夏天尽量穿纯棉、宽松、透气的衣服,减少腋下湿热积聚。
二是运动后及时更衣。
汗湿的衣服是霉菌最爱的营养液,运动完不换衣服等于让真菌大口喝汤。
三是腋下干燥管理。
可以使用滑石粉或医用干燥粉,但一定要在皮肤干净、干燥时使用,防止结块。
四是周期性腋下“清道夫”护理。
每周进行一次温和的腋下清洁和保湿,用温水洗净后,可用含有抗菌成分的温和乳液护理。
从中医角度看,腋下属“少阳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出口之一。
腋下不通,容易导致湿热内滞,影响全身代谢循环。
而从心理学角度说,腋下异味会导致社交焦虑,自卑情绪加剧,甚至演变为“体味焦虑症”。
腋毛癣并不只是一个皮肤病,它是身体状态的“报警器”。
总结一句话:腋毛癣,不是小病,但也不难治;不在乎它,就会吃大亏别再忽视腋下的异味和瘙痒了,它可能不是出汗多、不是狐臭,而是真菌在作祟。
几块钱的药膏,认真对待,胜过数百元的香水和剃毛刀。
我们总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腋毛癣就是那个“蚁穴”。
处理得当,它就是个小插曲;处理不当,它可能让你整个夏天都不敢抬胳膊。
别再跟你的腋下对着干了,听听它的“抱怨”,认真给它一点关心。
温馨提示:文章仅供科普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正规医院皮肤科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喜欢掏耳垢,用火柴、棉签或挖耳勺在自己耳朵里捣来捣去,那种惬意,别提有多舒服了。
在成都,更是有专门的采耳人为人掏耳朵,已成为成都文化的一部分。外地人尤其是老外,很多人去成都都要专门体验一下这种“酸爽”的感觉,一位名叫邓禄普的英国女士在成都学习期间,第一次掏耳朵时,感觉“刺激又兴奋”,还有一种“愉悦的颤栗”,另一位加拿大人波特则形容,(掏耳朵)就像在公共场所解皮带。
然而,如果你对耳垢有足够的了解,你恐怕就再也不敢对自己的耳朵这么放肆了,尤其是中国人,用棉签掏耳朵可以说非常危险,这源于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基因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耳垢,俗称耳屎,学名耵聍,是人类及哺乳动物外耳道内部内垢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与外耳道皮肤混合后的产物。主要由死皮、毛发及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组成,主要成分是脱落的皮屑,即角蛋白,占60%;长链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占12%到20%,胆固醇约6%到9%。
以上数据来自2004年发表在牛津学术上的一份研究,有趣的是,该研究指出,如果把耳垢放在滤纸上,15%的可能会在周围浸出一个油脂环。
是不是和你的经验完全相反?谁掏出的耳屎放在纸上会浸出油来呢?只怕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都不可能吧。
这就要说到我们前文所说的,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形成耳垢基因上的不同了。
耳垢分为湿性和干性两种,湿性耳垢为黄褐色到暗褐色的黏性物质,干性耳垢为灰色至棕褐色的碎性物质。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决定耳垢干湿的,竟然不是你的饮食或生活习惯,而是你基因中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
并且湿性耳垢为显性遗传,干性耳垢为隐性遗传,科学家们已确定了一个特定基因负责人体耳垢的干湿。这个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中部的第538码位,称作ABCC11,湿性耳垢对应鸟嘌呤(G),干性耳垢对应腺嘌呤(A),表达为蛋白质时则分别对应了甘氨酸与精氨酸。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一个碱基的变化,就决定了你的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
通过对这个基因的追踪,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耳垢原来可能都是湿的,在大约3到5万年前(约2000代前,人类学和遗传学上通常使用25、20或15年为一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基因突变,导致干性耳垢的出现,由于比湿性耳垢多了约1%的相对适应性,干性耳垢就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至少在耳垢上,东亚人比西方人要先进1%。
由于耵聍腺是一种顶泌汗腺,和腋窝、乳晕、肛门和会阴等处的大汗腺一样,并且都与ABCC11基因表达相关,因而湿性耳垢的人更易有狐臭,乳腺癌发生率也显著更高。日本一项研究就发现,896名就医的狐臭患者中,有860人都是湿性耳垢。
而这次基因突变被认为来自东亚,之后干性耳垢随着混血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湿性耳垢,而东亚人则大多是干性耳垢。演化的最后结果,可能是干性耳垢完全取代湿性耳垢,狐臭可能也会越来越少。
其中日本人湿性耳垢者约占16%,白人则高达90%,而黑人更高达99.5%——这也证明了干性耳垢基因起源于东亚,因为黑人与黄种人的混血,确实比白人和黄种人的混血要少得多。
而在中国,华北汉族湿性耳垢比例不足5%,东北为10到15%,福建汉族为20%,广东汉族达35%,台湾原住民在70%以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接近90%。
看到这里,耳垢的来龙去脉你应该已经彻底搞清楚了,那么耳垢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好是坏,能不能时常清除耳垢呢?
耳垢既然存在于人体这么多年这么多代,当然就是一种好东西了,它可以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抑制真菌生长,比如研究就已发现,耳垢可以降低多种细菌的活力,包括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很多大肠杆菌的变种,有时降低高达99%。当然,也有研究称耳垢会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不过主要是一些共生菌。
存在即合理,耳垢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就不宜时时刻刻掏之而后快,事实上人体自己已建立了陈年老耳垢的清除机制。这就是在人类下巴运动,包括咀嚼、说话、打呵欠等的辅助下,耳道内的上皮细胞会像传送带一样,不断将耳垢移向外迁移,并带走耳道中出现的任何颗粒物,其速度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这些耳垢到达外耳道口后,会因为人体的运动而自然掉落。
所以掏耳朵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且会带来风险和危害。
一些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这样做风险很大。欧美人家中棉签是必备工具,这是因为他们的耳垢大都是湿性的,棉签可以吸收油脂将其带出;而东亚人耳垢是干性,用棉签反容易将耳垢推到耳道更深处。
即使如此,美国耳鼻喉学会专家也不建议清除耳垢,因为经常清除耳垢,会导致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更多的耳垢。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掏耳朵会上瘾,越掏耳垢越多 ,耳朵越痒,到最后就只好不停地掏,这就是腺体受到刺激,分泌了更多的耳垢。而你转移注意力,根本不要管它后,慢慢地耳朵就不会痒了,也不会觉得有耳垢影响自己了,这就是耳朵的自洁系统在起作用了。
掏耳朵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风险,比如:
掏耳朵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耳膜穿孔,甚至并发中耳炎;
耳道皮肤娇嫩,掏耳器具容易导致损伤;不卫生的器具,也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尤其是多人共用的掏耳器材,风险更大,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甚至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等疾病。
掏耳垢容易将耳垢推到更深的地方,滋生细菌,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衰退。最好不要用棉签,大多数东亚人都是干性耳垢,棉签很难掏出来,只会推得更深。
另外,长期使用入耳式耳塞或助听器,也可能阻止耳垢从耳道中的自然移出,导致耵聍栓塞,引发耳鸣、耳闷、耳痛及听力损失。
如果确实因各种原因,导致耳道不适、疼痛甚至栓塞,正确的姿势是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鉴于东亚人干性耳垢的体质,如果有轻微不适,也可用耳匙轻轻刮擦,让耳垢碎裂掉出,但切不可用力过猛,或图舒适经常掏,反而形成更多耳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