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手术巡回(腋臭手术愈合过程)

极目新闻 0 2024-12-29

文章目录:

江城医院多管齐下确保安全接诊,住院患者要查核酸CT血常规,部分门诊量恢复了五成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燕 刘迅 郑晶晶 李曼英 晏雯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随着医疗秩序恢复,目前江城各大医院门诊量也在逐步回升,部分医院门诊量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

各家医院在保证医疗水平、医疗质量的同时,为确保患者安全、安心就医,在严管流程的基础上,在防护细节上均下了不少功夫。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门诊,机器人巡回消杀,医疗秩序良好。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通讯员刘坤维摄

医院门诊患者

数量逐步回升

昨日,记者探访了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等多家大医院,以往医院门口停车就诊需要排队几小时的情况已看不到了。

昨日清早,武汉同济医院,患者们扫码后有序进入门诊大厅。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大厅外,也已有不少患者扫码进入医院就诊。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曹清介绍,自恢复正常医疗秩序以来,该院的门诊量稳步上升,目前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30%以上,每天门诊就诊人数在4000人次左右。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人数也明显较之前回升。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孙璇介绍,目前日均门诊量约为50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约50%。

武汉协和医院门诊量目前也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左右。为了保障患者就诊,医院近50个专科全部接诊,在就诊高峰的周一出诊医生350人次,和疫情前出诊医生人数相当。

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荆萍介绍,该院刚开始恢复正常接诊以来,日门诊量从400多人次逐渐增加至目前的4000多人次,约为去年同期五成多。

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李晖介绍,该院目前日均接诊约3500人次,恢复至疫情前门诊量的30%-50%。

“热门”科室较往年有变化

哪些科室目前就诊需求量最大?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派出多路记者,对江城各大医院门诊就诊情况进行探访。

在武汉协和医院,多个专科候诊区都有患者有序就诊。该院办公室主任袁莉教授表示,从目前门诊数据来看,胸外科、感染科、甲状腺乳腺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患者就诊人数较多,部分科室由于诊疗需近距离接触,或需要摘脱口罩的,医患都较为谨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办负责人王莹颖介绍,目前门诊量比较大的科室由往年的儿科、妇科、眼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变为肿瘤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精神科、急诊科,说明患者仍有些恐慌心理,非必需不来医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呼吸、放化疗的病房几近收满。随着医疗秩序恢复,美容整形方面的需求也在复苏。该院整形美容科近期的双眼皮、隆鼻、除皱等整形手术的门诊及手术预约量均在上升,另外多发性脂肪瘤、腋臭、甲沟炎等传统手术项目的需求也在增长。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日均门诊量为1700人次左右,已达到疫情前日均门诊量的一半以上。此外,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妇产科的门诊患者也相对较多,但推拿、针灸、康复等科室,患者仍相对较少。荆萍分析,可能因为这些科室需要医生和患者近距离接触,一些患者仍有担忧。

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李晖介绍,疫情期间,外科类科室绝大多数接诊的是外伤、骨折、卡刺等急诊患儿,而现在外科科室的一般门诊、手术患儿均在逐步回升。

“心内科、内分泌科等内科科室多为慢性病患者,需长期随诊、调整用药,因此病人量恢复速度快;而骨科等外科病人多为术后复查、取钢板等。”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门诊办主任朱玉梅介绍。

武汉协和医院入口,市民无需停留即可自动检测体温

多管齐下兼顾防疫与接诊

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均推行预检分诊、分时预约、一医一患一诊室等措施,在做好防控的同时,保证患者就诊的流畅、高效。

在中南医院门诊可看到,挂号、取检验结果等有人排队的地方,均有醒目提醒“间隔一米”,休息区的坐椅上也贴着“间隔就坐”提醒牌,该院诊室每4小时做一次消毒;协和医院除了公共区域有机器人巡回消杀外,为每间诊室还配备了移动空气消毒机;省中山医院给门诊各诊室配备了紫外线消毒灯;武汉儿童医院除了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外,每晚还会对诊疗区域进行化学预防性消毒。

为方便复工后的市民就诊,不少医院打造“无假日医院”,休息日也有专家接诊。武汉市第六医院还采取“延长门诊”,从早上7:30到晚上8:00门诊不停,在引导错峰就诊方面效果明显;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儿科开设夜间门诊,方便家长下班后带孩子就诊。

互联网的使用也被广泛推行。协和医院开设在线问诊,从1月底至今已在线接诊患者14万人次(含发热门诊),开通线上处方并支持全国邮寄药品;武大人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平台——“武大云医”,将服务重点由前期的线上问诊及配送药,扩大至慢病管理及新冠康复患者的心理干预等;武大中南医院在微信公众号里开通互联网医院,可线上问诊、药物配送到家;武汉儿童医院已举行了二十余次专家线上会诊,此外还有“现场 云义诊”等方式。

按当下防控要求,部分门诊以及住院患者要做核酸、血常规和CT的筛查。不少医院采用缓冲病房,让患者在筛查期可同步接受监护和治疗。省中山医院专门推出了“便民十条”,开设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等,并为预约住院的患者提供核酸检测免费上门采样和车辆接诊服务。武汉儿童医院专门开放日间手术中心,部分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可在24小时内完成。

“牵手”医疗国家队,医联体“朋友圈”再扩容!武汉市第五医院:医联体深度融合,让居民有“医”靠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余洋

摄影记者 萧颢

推进医联体建设、探索医联体模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是贯彻落实国家医改会议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破解百姓看病难的有效途径。

15年前,作为汉阳地区唯一一所三甲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在武汉市卫健委、汉阳区政府的支持下,率先探索大医院与“1 6”的基层医疗机构协作新模式,在全国首开紧密型医联体先河。

15年来,通过持续的“星火燎原”,医院“上接”同济医院,“下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 2 N”的医疗联合体布局,让“一中心一亮点”照进现实,让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落地,五医院走出了自己的改革探索之路,成为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整合的“武汉样本”。

汉阳五里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汉市第五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丁明桥和社区医护们沟通患者病情

“联体”更“连心”

医联体“朋友圈”再扩容

“丁主任,如果不是您,我到现在可能连路都走不了。”今年3月,年逾古稀的方奶奶赶到汉阳区五里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给武汉市第五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丁明桥一面锦旗,上面绣着“优质资源上下贯通,医联一体惠及百姓”。

原来,方奶奶由于严重的腰椎管狭窄,常年疼痛不断,腿脚不便的她去一趟医院看病,来回要花一天时间。去年,她听说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了五医院的康复科专家丁明桥,便在这里开始了康复治疗。

按照丁明桥主任的方法,老人仅用了一个疗程,腰痛明显好转,三个疗程后她已能独立行走,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她不禁感慨:“三甲医院的专家来了,居民在家门口有了‘医靠’!”

武汉市第五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丁明桥为患者做康复治疗

患者在家门口看名医、看专家,源于医联体内建立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科学诊疗体系。15年前,武汉市第五医院开始紧密型医联体探索,直管辖区内汉阳区二桥、琴断口、五里墩、鹦鹉、洲头、四新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开紧密型医联体先河。2015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跨区纳入武汉市第五医院医联体。

在建设初期,五医院除升级基础医疗设备、环境外,还打破内部壁垒,解决最急需的人才问题。而这一探索之举,开启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整合的历史先河,为我国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典型经验。

“今年,五医院医联体又迎来了永丰街、江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家新成员。”武汉市第五医院副院长熊涛表示,一年多来,五医院的医联体“朋友圈”扩容,迈入了全新的2.0版。去年,五医院向上借力,上“牵”同济医院,由医疗“国家队”派出的儿科、肿瘤科、肾内科专家定期下沉至五医院,并指导专科建设发展。

同时,五医院打造党建引领新模式,与医联体单位党建结对,实现专家团下沉赋能,由最初的9名专家到现在200名专家,与社区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巡回坐诊。从最初的内、外、中医康复3个科室以全科诊室形式“搬”进中心,到现在的26个科室全部下沉到基层。2023年,医院下派主治以上医生达1000多人次到中心坐诊,接诊病人33907人次。居民不出社区,用“一级医院的价格”享受“三级医院的服务”。

“联”出就医新模式

打造多元特色的“汉阳样本”

“搞医联体,不是‘圈地’拉病人,而是发挥大医院的专科优势,‘按需’向下沉淀,构建区域内的一中心一特色的‘最强音’,发挥联动优势,做居民身边的‘健康管家’。”熊涛副院长表示,这也是提升区域医疗水平的重要一环。

“幸亏社区医生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6月初,74岁的韩爹爹回到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查,脑部血管情况较稳定。在此期间,社区医生定点联系,叮嘱需清淡饮食、定期服药、监测血压。去年11月,老人突然天旋地转,忍不住恶心呕吐,家人将他送至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孙敬章怀疑老人是急性脑血管病。按照湖北省“323”攻坚行动卒中急救演练流程,他紧急与武汉市第五医院卒中中心联系,并紧急转诊,由五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细六团队打通了脑部血管。

老人的成功获救,得益于“大医院-社区”联动急救网络的推进。“这背后,是五医院统筹发展,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力打通服务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熊涛副院长表示,多年来,五医院“以大带小”,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如今,“一中心一特色”正成为五医院医联体的发展特色。随着五医院“技术帮扶”的不断深入,下辖的全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成功创建“湖北省心律失常防治单元”“胸痛救治单元”和“卒中防治站”。同时,二桥、永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中医特色科室拥有一系列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江堤、琴断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以精神专科为特色的区域诊疗中心;鹦鹉、五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设糖尿病特色诊疗门诊;洲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神经内科特色门诊;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儿产妇特色门诊,为辖区妇女儿童提供了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新民、四新社区服务中心开设儿童青少年视力防治站已完成筛查10882人,降低了辖区内儿童青少年视力发生率。五里墩中心康复科和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专家号成了抢手号源,一度供不应求。

“以‘一中心一特色’为契机,五医院围绕湖北省‘323’攻坚行动,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同探索慢病三级防控‘汉阳模式’。”熊涛副院长介绍,五医院成立的高血压、脑卒中、慢阻肺、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区域质控中心,成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规范管理的后盾,并联手开展慢性病普查和防控,对出院的慢病患者,信息自动传回社区,下次在社区就诊时会“弹出提醒”,实现“大医院—家庭医生”慢病管理的无缝对接,通过医院专科技术支持,提高社区慢病管控有效率和病人依从性;五医院专家组建“专家医疗队”“健康教育讲师团”定期上门为居民义诊、科普。

通过“医院 社区”联防联控,医联体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上升为70.27%、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上升为78.51%。

家门口也能做手术

“3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做外科手术,还是三甲医院的专家主刀,真是方便、省钱又放心。”今年3月,六旬爹爹因左手掌有肿块已有30多年,近一年反复感染发作,他前往五医院对口的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该社卫中心外科医生段六意当天就为他精准切除了“大麻烦”。

正是有了武汉市第五医院外科的传帮带,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锻造”大升级,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在家门口开展了手术,如包皮环切术、腋臭微创清除术、体表脂肪瘤切除、腱鞘囊肿切除、膝关节炎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激光治疗、甲沟炎治疗、骨折复位石膏外固定术、中药外敷等保守治疗,就连肌腱吻合术、三级狂犬暴露清创术等门诊手术也不在话下。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去年,在武汉市第五医院医联体的支持下,汉阳区四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开展了常规外科手术,每天患者不断档。在“家门口”做外科手术,提高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接诊及急救能力,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大医院的诊疗服务。可以说,五医院医联体覆盖范围内的“3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

院长的话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凤凰山脚,汉阳树下,武汉市第五医院跨越世纪风雨,走过百年华诞。这一年,医院同心协力聚力前行,牵手同济医院,与医疗“国家队”紧密合作,肿瘤、儿科、眼科、普外科专科医联体服务先后入驻,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区域医疗中心初显雏形。

同时,五医院的医疗技术在提质飞跃中“巨变”,不断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今年又迎来了省级重点专科再添“新锐”,重点学科群不断壮大。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提供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始终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应有之义。五医院不断擦亮医联体品牌,在“1 2 N”的三级医联体发展模式下,学科、人才、技术优势经过15年的沉淀和蝶变,为周边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汉阳区”的目标蹚路先行,今年还将统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财、物、事、绩、管”,为全国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时移世易,今年是医院百年华诞后的开局之年,“五医人”体内的创新因子依然活跃,通过锚定学科建设主战场,不断推进各学科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武汉市第五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严漫丽)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武汉医院预检分诊确保安全 门诊患者数量逐步回升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门诊,机器人巡回消杀,医疗秩序良好

武汉协和医院入口,市民无需停留即可自动检测体温

随着医疗秩序恢复,目前江城各大医院门诊量也在逐步回升,部分医院门诊量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

各家医院在保证医疗水平、医疗质量的同时,为确保患者安全、安心就医,在严管流程的基础上,在防护细节上均下了不少功夫。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医院门诊患者数量逐步回升

昨日,记者探访了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等多家大医院,以往医院门口停车就诊需要排队几小时的情况已看不到了。

昨日清早,武汉同济医院,患者们扫码后有序进入门诊大厅。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大厅外,也已有不少患者扫码进入医院就诊。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曹清介绍,自恢复正常医疗秩序以来,该院的门诊量稳步上升,目前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30%以上,每天门诊就诊人数在4000人次左右。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人数也明显较之前回升。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孙璇介绍,目前日均门诊量约为50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约50%。

武汉协和医院门诊量目前也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左右。为了保障患者就诊,医院近50个专科全部接诊,在就诊高峰的周一出诊医生350人次,和疫情前出诊医生人数相当。

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荆萍介绍,该院刚开始恢复正常接诊以来,日门诊量从400多人次逐渐增加至目前的4000多人次,约为去年同期五成多。

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李晖介绍,该院目前日均接诊约3500人次,恢复至疫情前门诊量的30%-50%。

“热门”科室较往年有变化

哪些科室目前就诊需求量最大?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派出多路记者,对江城各大医院门诊就诊情况进行探访。

在武汉协和医院,多个专科候诊区都有患者有序就诊。该院办公室主任袁莉教授表示,从目前门诊数据来看,胸外科、感染科、甲状腺乳腺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患者就诊人数较多,部分科室由于诊疗需近距离接触,或需要摘脱口罩的,医患都较为谨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办负责人王莹颖介绍,目前门诊量比较大的科室由往年的儿科、妇科、眼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变为肿瘤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精神科、急诊科,说明患者仍有些恐慌心理,非必需不来医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呼吸、放化疗的病房几近收满。随着医疗秩序恢复,美容整形方面的需求也在复苏。该院整形美容科近期的双眼皮、隆鼻、除皱等整形手术的门诊及手术预约量均在上升,另外多发性脂肪瘤、腋臭、甲沟炎等传统手术项目的需求也在增长。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日均门诊量为1700人次左右,已达到疫情前日均门诊量的一半以上。此外,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妇产科的门诊患者也相对较多,但推拿、针灸、康复等科室,患者仍相对较少。荆萍分析,可能因为这些科室需要医生和患者近距离接触,一些患者仍有担忧。

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李晖介绍,疫情期间,外科类科室绝大多数接诊的是外伤、骨折、卡刺等急诊患儿,而现在外科科室的一般门诊、手术患儿均在逐步回升。

“心内科、内分泌科等内科科室多为慢性病患者,需长期随诊、调整用药,因此病人量恢复速度快;而骨科等外科病人多为术后复查、取钢板等。”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门诊办主任朱玉梅介绍。

多管齐下兼顾防疫与接诊

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均推行预检分诊、分时预约、一医一患一诊室等措施,在做好防控的同时,保证患者就诊的流畅、高效。

在中南医院门诊可看到,挂号、取检验结果等有人排队的地方,均有醒目提醒“间隔一米”,休息区的坐椅上也贴着“间隔就坐”提醒牌,该院诊室每4小时做一次消毒;协和医院除了公共区域有机器人巡回消杀外,为每间诊室还配备了移动空气消毒机;省中山医院给门诊各诊室配备了紫外线消毒灯;武汉儿童医院除了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外,每晚还会对诊疗区域进行化学预防性消毒。

为方便复工后的市民就诊,不少医院打造“无假日医院”,休息日也有专家接诊。武汉市第六医院还采取“延长门诊”,从早上7:30到晚上8:00门诊不停,在引导错峰就诊方面效果明显;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儿科开设夜间门诊,方便家长下班后带孩子就诊。

互联网的使用也被广泛推行。协和医院开设在线问诊,从1月底至今已在线接诊患者14万人次(含发热门诊),开通线上处方并支持全国邮寄药品;武大人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平台——“武大云医”,将服务重点由前期的线上问诊及配送药,扩大至慢病管理及新冠康复患者的心理干预等;武大中南医院在微信公众号里开通互联网医院,可线上问诊、药物配送到家;武汉儿童医院已举行了二十余次专家线上会诊,此外还有“现场 云义诊”等方式。

按当下防控要求,部分门诊以及住院患者要做核酸、血常规和CT的筛查。不少医院采用缓冲病房,让患者在筛查期可同步接受监护和治疗。省中山医院专门推出了“便民十条”,开设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等,并为预约住院的患者提供核酸检测免费上门采样和车辆接诊服务。武汉儿童医院专门开放日间手术中心,部分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可在24小时内完成。

上一篇: 腋臭医用喷雾(腋臭喷雾哪个牌子好)
下一篇: 腋臭药评测(腋臭药什么牌子的效果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