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白云山

爱喝芬达的可乐u 0 2025-03-23

文章目录:

遗传狐臭测评8款止汗露:止汗遮味?过敏性?黏腻度?看完不踩雷

作为遗传狐臭人群,对止汗露再也熟悉不过了。我用过各种各样的止汗露,为的是找到一款真正好用的产品。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试用终于被我找到了。

今天我们从使用性能上,来对止汗露做一次全方面评测,意在给大家提供实用性的参考。

声明:今天共评测8款止汗露,都是我自己亲身用过的产品,大家可放心作为参考依据。因个人体质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使用感受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一、评测样品:

本次测评的止汗露包括:何氏、甲正王、慕之宜、狐净散灵、杜得乐、安利、Fresh、乐碧。

以下是具体的样品信息和样品图:

样品说明:

8款样品中,涵盖了目前市场中主流的四类止汗露:涂抹类、喷雾类、膏体类和走珠类。相对来说,这三者也各有优劣:

①涂抹类:虽说瓶身小巧方便携带,但是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②喷雾类:用起来很方便,外出携带也很可,坐高铁的时候有些限制。

③膏体类:使用的时候不用担心止汗露会洒出来,但是质地比较黏腻,容易变硬。

④走珠类:走珠能使止汗露更加均匀的涂抹在腋下,质地多数为乳液,会有些黏腻。

二、评测指标

评测指标包括:有效成分、使用感受、性价比,评测方法如下:

下面,我们按照类别对止汗露进行评测,来看看这些止汗露的表现如何:

【涂抹类】

1、何氏狐臭净

参考价格:¥438

容量:20ml

①有效成分:氯化羟铝

②使用感受:味道闻起来很清淡,外表是一个小葫芦瓶身。相较于老版本来说,新版本的去味效果下降了很多,持久度也有所下滑。如果是夏天使用,很容易留下黄色汗渍。对我来说有些不禁用了,一瓶根本用不了几次。如果大家不考虑价格的话,还是值得入手的。

③性价比:

2、甲正王除臭液

参考价格:¥5.8

容量:12ml

①有效成分:氯化铝

②使用感受:外形很迷你,拿在手里非常小的一只,闻起来没有特别味道。涂抹过后没有黏腻感,干的速度很快。止汗去味效果挺不错,而且维持的时间也很长。但是没用多长时间身上就出现了过敏反应,腋下疼痛的很,有时候还很痒。

③性价比:

【喷雾类】

1、慕之宜净味水

参考价格:¥89

容量:30ml

①有效成分:氯化羟铝

②使用感受:蓝色的小瓶身,外出携带也很方便,不会占用很大的地方。闻着是很清淡的味道,没有刺鼻感。喷过之后干的速度很快,上身清爽不黏腻,很快就被皮肤吸收了。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发痒变黑等系列过敏反应,止汗去味效果挺强的,秋冬时候用一次可维持3天。

③性价比:

2、狐净散灵

参考价格:¥68

容量:30ml

①有效成分:氯化羟铝

②使用感受:是我个人经常回购的一款止汗露,味道非常淡雅。喷雾类使用起来简直不要太方便,举起胳膊轻轻一喷就行。喷雾质地很柔和,上身不会刺激皮肤,没有黏腻感,而且干的速度也很快。使用效果比我想象中要出色很多,而且维持时间也很长,秋冬时候使用一次维持3、4天不是问题。

③性价比:

【膏体类】

1、杜得乐止汗石

参考价格:¥79

容量:20g

①有效成分:明矾

②使用感受:瓶身设计很特别,远看就像一个固体胶。当时就是因为名字入手的,没想到止汗效果这么差,不建议汗多的宝子们使用。去味效果还不错,用一次可维持1天时间。含有明矾成分,使用时腋下容易留白。因为膏体类的,所以不易保存,质地比较容易变硬。

③性价比:

【走珠类】

1、安利止汗露

参考价格:¥78

容量:100g

①有效成分:氯化羟铝

②使用感受:瓶身很大,容量挺足的,一瓶可以用很长时间。味道闻起来没有刺鼻味,是很清淡的气味。上身有些黏腻感,建议大家涂抹过后用手轻轻按摩,有利于皮肤吸收。止汗效果还可以,去味效果有些差。在使用时腋下容易留白,用一次可维持1天。

③性价比:

2、Fresh止汗走珠

参考价格:¥135

容量:75ml

①有效成分:氯化羟铝

②使用感受:这一款容量也挺足的,一瓶能用蛮长时间。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款止汗露的味道,是淡淡的黄糖柠檬味。配方非常安全,不含酒精和色素成分,孕妇也可放心使用。上身之后很黏腻,干的速度比较慢,不太容易被皮肤吸收。止汗效果比较差,去味效果还可以。但是持久度比较低,用一次可维持半天左右。

③性价比:

3、乐碧止汗露

参考价格:¥24.9

容量:50ml

①有效成分:氯化羟铝

②使用感受:这款止汗露价格很便宜,而且容量也挺多的。但使用效果并没有多出色,上身很黏腻。腋下黏糊糊的,不是很利于皮肤吸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止汗效果,有一些去味效果,但并没多突出,比较适合用于汗臭人群。使用时间过长的话腋下会有些刺痛,建议敏感肌慎用。

③性价比:

三、总结

#狐臭#​#止汗露#​

腋臭别用止汗露了!可能会越涂越臭

炎炎夏日已经到来,浑身出汗是这个季节的标配。在室外行走15分钟,油光满面,汗流浃背是常态。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可怕的是腋下流汗,一抬起胳膊短袖都湿了一片,更糟糕的是,还伴随着一股味道。所以害怕夏天到来的,不只有胖子,还有腋臭的患者。

清远市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钱堃博士介绍,入夏以来,前来门诊咨询腋臭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何能够既不影响工作,又把这个恼人的味道清除掉,是很多患者关心的问题。

腋臭其实是皮肤病

“腋臭其实是大汗腺异常分泌与表面细菌发生作用产生导致的,细菌为原生微生物作用于体外汗液,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就产生了狐臭。”钱堃介绍。

腋臭俗称狐臭、臭汗症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腋臭患者的腋窝、外阴、口角等部位的大汗腺(又叫顶泌汗腺)排泄的汗液,脂肪酸比普通人高,呈淡黄色,较浓稠;脂肪酸达到一定浓度,经皮肤表面的细菌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

腋臭一般在18岁左右(青春期前后)产生,到五六十岁之后随着腋下大汗腺自行萎缩,气味逐渐变淡,但也有少数人不会减轻。

为什么会出现腋臭?钱堃表示,腋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经研究发现,多个因素与腋臭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如基因、激素水平、饮食习惯等。

遗传因素。腋臭有遗传性,如果双亲皆有狐臭,则子女遗传的几率非常高,若双亲只有一方有狐臭,那么遗传的几率为30%~50%。

大汗腺分泌作用。夏季天气炎热,汗腺分泌增加,加之腋部的汗液不易散发,局部温暖潮湿,细菌容易繁殖,所以腋臭在夏天特别严重。

内分泌,腋臭与顶泌汗腺(大汗腺)的分泌功能异常有关。顶泌汗腺受内分泌影响,是性激素的靶器官,所以腋臭多好发于青春发育期,至老年后减轻或消失。

止汗露治标不治本

因为腋臭,很多人特别是年轻朋友背上了心理负担。其实腋臭本身来说对健康并没有直接的危害,但是会影响人们的社交、工作甚至恋爱家庭。人们往往对有腋臭者避而远之,眼神中的嫌弃会深深刺痛腋臭患者,长期下去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承受巨大的负担,容易造成孤僻离群的性格。

钱堃曾接触过一名患者阿乐(化名)。阿乐自述,自己曾面试了一份工作,在试用期期间,因为有一天洗澡时没有注意清洁,也没有涂止汗露,导致第二天的身上的味道比较重,公司的领导建议她回家,阿乐的工作就此泡汤。

应对腋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很多年轻人常用的方法无非是两种:涂抹止汗露和喷香水。

当前,市面上的止汗露种类繁多,效果大同小异,这些止汗剂大多含有含铝盐及锆,可阻塞和破坏毛孔,所以可以抑制汗腺分泌。钱堃表示:“止汗露抑制腋臭指标不治本,阻塞了毛孔可能导致汗腺更发达,轻度的腋臭患者过多使用止汗露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

喷香水掩盖腋臭的方法,效果就更加可见一斑,两种味道综合一起,味道不仅不会减弱,反而更加刺激。

钱堃建议,如果患者觉得腋臭异味较重,给自己带来了严重困扰,最好的办法是及早去正规医院治疗,这样可以早些免去心患,避免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

【记者】刘秋宜

【通讯员】彭可明

【作者】 刘秋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板蓝根又火了,中医何时能自强?

板蓝根,又火了。

2020年10月16日,钟南山院士表示,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体外研究发现,白云山复方板蓝根颗粒对新冠病毒有效。

虽然消息没有提及体外研究的细节,但结果很明显,各大中小药店的门板又要保不住了。同时,消息刺激“白云山”股价急升,当天抬升幅度超12%。

(白云山股价16日高开高走,午后放量涨停。截至收盘,该股报34.18元,全天成交额16.45亿元。同时, 白云山港股亦大幅拉升)

这是我们已经习惯的社会应激模式,坦白说,已经有抗体了。

每一次,其实焦点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谁“收获”商业收益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成分有效无效的问题,关键是现代中医的“信任”问题。

钟南山院士说的是“体外研究”,大部分人其实不知道它的真实意义。反正,板蓝根又火了,它的每一次火,都表现为一种心理功效。

专家的话是用来误解的?

作为一名如假包换的中国人,谁没喝过两包板蓝根?

2020年的新冠肺炎要喝,2013年的H7N9禽流感要喝,2009年H1N1甲型流感要喝,2003年的非典也要喝。

在某些付费新闻里,板蓝根的治疗范围还包括空调病、登革热和埃博拉病毒病。

在服用板蓝根的道路上,上海市民走在“时代前面”。

1988年,上海爆发了甲型肝炎,2个月间29万人发病。当时,上海市卫生局拟订的肝炎预防方、治疗方,都以绵茵陈和板蓝根为主要药材。

有当事人回忆,当时上海凡是与板蓝根沾边的药材,一概卖到脱销,还出现了地下黑市,平时2毛钱一袋的板蓝根冲剂,能卖10元钱,一口价,没有还价空间。

板蓝根冲剂

据说,通过这次教训,上海市民比其他地区民众更早学会了抢板蓝根。

实际上,甲肝是自限性疾病。

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机体调节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并逐渐恢复痊愈。一般来说,在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不治疗也能好转。至于板蓝根,主要起到心理安慰作用。

当然,板蓝根也有自身的功用,不是绝对的安慰剂。

板蓝根首载于《本草纲目》,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板蓝根是具有解热、抗病毒、增强免疫力作用的传统中草药。主要用于温热病发热、头痛、喉痛、斑疹、流行性腮腺炎、痈肿疮毒等病症的治疗。

中药板蓝根

如果患了风热感冒,板蓝根某种程度上还是管用的。

另外,板蓝根、双黄连、连花清瘟均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对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固然令人振奋。

不过,体外实验有效,和在体内真正产生治疗效果相距极远。举个西药的例子,羟氯喹、瑞德西韦的体外实验也证实对新冠病毒有效。

然而,8个月以来,从数千人至上万人的临床试验结果都表明,瑞德西韦治疗效果“很小,或者没有”。关于羟氯喹的3个大型正规临床试验,都没有见到效果。

极端点说,酒精能杀毒,和喝酒能治病,不是一回事。

然而市场就是这样。理性经济人,首先需要的是构建理性的材料是真实的。

出于严谨的态度,我们现在当然不能否定板蓝根的效果。它到底治不治得了新冠肺炎,还得等待正规的、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

这就叫循证医学。

中西结合和板蓝根

中成药、中医,目前还没有恢复元气。100多年前开始,它就进入了一个轨道——证明自身有效,到现在,其实还没有完全走出来。

徐克的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有个有意思的情节。开了医馆“宝芝林”的黄飞鸿大夫,经英国留学归国的十三姨介绍参加全球医学会议。

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剧照

会上,黄飞鸿先是觉得西医解剖图“难看”,又因不会“外语”而难以沟通,幸好“西医”孙中山出来解围,把黄口中所说的“经络”翻译成“神经”,才赢得在场西医的理解。

确实,西方医学从晚清起传入中国,在民国建立前,基本上是中医对生理解剖学知识的反思和响应。

但是,民国前后,自打论争转到细菌论、病理学和卫生防疫等问题以后,中医就开始处于下风。

古代传染病发生,中医多静待其自然消退,较少有积极的举措,这就在社会心理、信任度上给了西医绝好的机会。

1910年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资料图片)

第一个关键时刻出现在1910年。

当时,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这个“超级黑死病”在抗生素还未发明的清末民初,死亡率可达95%以上。

清政府欲找专家前往处理,却没什么人具备新的卫生防疫知识。当时在军医学校任教的伍连德医师(1879-1960),是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临危受命前往疫区。他成功地运用西方的隔离、消毒等卫生举措阻止了疫情扩散,既获得国际声誉,也保全了清政府的面子。

规范后的诊病院分为了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资料图片)

其时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革命党之反对立宪,外有各国军事经济之觊觎,一旦控制不住疫情,差不多就算是自绝于“现代文明国家”之林了。

伍连德的努力,意义不仅在于防治疫病,更给了当时觊觎东北领土的日、俄两国一个强烈的印象,不得不对清朝另眼相看。

从此,西医领导的防疫知识逐渐开始进入并主导中国的公共卫生事务。

伍连德

而且,建立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有留学经历,他们通过对比,认为中医几近于“玄学”。

所以,1912年发生“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给了中医界沉重打击,也就不足为奇了。1928年,国民政府卫生部成立,下设“中央卫生委员会”作为卫生决议机关,没有一位委员出身中医。

1929年2月23日,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上以“中医妨碍全国医事卫生”为由,提出四项针对“废除中医”之提案:不允许中医办学校,并取缔中医药相关之“非科学”杂志,进而逐步取消中医执照登记,采取渐进手段来限制中医,最终达到完全消灭中医之目标。这就是喧嚣一时的“废除中医”事件。

中医请愿团一度争相夺门拜访行政院院长汪精卫,以示其医术“管用”。

几经波折,“中央国医馆”在南京成立。蒋介石颇有期待中医之意,曾言“吾顾其努力,实下功夫也”。不过国民政府整体风气正好相反,卫生教育机关对中医充满歧视,“废除中医”旨意仍存。

1931年3月16日中央国医馆筹备会全体会员合影

这一风气到1949年后扭转了过来,中医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发扬。

6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广泛开展的“赤脚医生培训”也推广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世界观:它的疾病视野完全是西医式的,不看寒热阴阳,按照传染病、内科、外科、妇科等分类判断病症,但是,在治疗方面提倡“一根针一把草”,把中草药作为治疗药物。

神药“板蓝根”即滥觞于此时。

毕竟,这类药物易得、易造、便宜,毒副作用较小,非常适合当时的国情。

正 道

我们期待着中医医学的循证崛起,但目前,实事求是地说,还不能把期待当作既成事实。

和西医相比,中医的效用过于含混,即使在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时代,中医的地位虽有提高,“疗效”却很难拼得过西医。

笔者的祖母作为医护工作者,既目睹抗美援朝战争中抗生素的效果,也曾目睹庸医以针灸致死的情况。这也说明了几番没落之后,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已经走入“滥用理论”“滥用方法”的歧途。

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剧照

滥用理论,要对中医呈现出“玄学”面貌负很大责任。中医理论往往大量引用哲学术语和概念,比如,阴阳五行学说并不是中医学的固有理论,而是哲学方法在医学中的运用,但是“阴阳划分”“五行相克”的理论,已经被庸医滥用到极致。

关于理论的讨论,还有一个苏轼与欧阳修的典故。

欧阳修说,一个人患惊悸,医生问其原因,病人说自己因乘船遇风浪而受了惊吓,于是医生取多年船舵木,在被舵工手汗浸渍的部位刮下木末,加上丹砂、茯苓等交给病人煎服,一剂而愈。

苏东坡问道,用笔墨烧成灰让学生吃下去,就能治疗他们不会写文章的毛病吗?喝下伯夷的洗脸水,就可治疗世人的贪心吗?吃正直的比干吃过的食物就能治愈那些谄媚之徒吗?舔两口勇士樊哙的盾牌,就能治疗怯懦之人吗?嗅一下美人西施的玉耳环,就能治疗狐臭了吗?

这则故事揭示的就是“安慰剂”之弊病。

滥用方法,在今日更加常见。遍地可见的足浴店、洗浴店、洗头店、美容店、养生馆等场所,正明目张胆地用“中医”方法来招揽客人。特别是针灸的滥用,甚至有养生馆宣称月经中有固体物质存在为“疾病”,需针灸某穴位治疗,这种对“子宫内膜脱落”的“月经”的无知,直该直唾其面。

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剧照

随着国学热以及中医的地位提高,泥沙俱下也开始了,无数似是而非的“中医”大行其道,绿豆治百病音犹在耳,鸡血疗法的故事也还没有完全落下帷幕,一个“大师”王林倒下去,不是还有千万个“大师”站起来?

今天,我们一直说要振兴中医,这确然是必须的努力方向。然而真正的中医自强,归根到底,还得依靠以科学武装起来的民众,不盲从,不鼓噪,不自卑,不自恋。

唐宗海,就是中医“自强”的好例子。

从1884至1894年间,唐宗海一共写成了《血证论》《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伤寒论浅注补正》等著作,1894年由上海袖山房合印成套书,名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是以“中西汇通”为名的第一套中医著作。

他努力用西医理论来证实中医学说,而非抛弃传统中医理论;当时人说他“参西而崇中,不得新而忘旧”。

再回到电影《男儿当自强》的故事。

后来,孙中山和黄飞鸿一同避乱领事馆,孙需要为受伤民众做外科手术,苦于没有麻醉剂,黄主动用“针灸”封住了病人的相关穴道,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孙黄二人对视一笑,可谓全片中最可会心的一幕:中西交融,肝胆相照。

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剧照

这是正道。

断章取义得到一句话,就群起追捧板蓝根,“无问西东”,这恐怕辜负了科学家的苦心与努力。

身疾可治,心病难医。

作者 | 南风窗主笔 荣智慧

编辑 | 李少威

排版 | RONG

上一篇: 腋臭是谁都有(腋臭的人是什么体质)
下一篇: 腋臭的身体特征(腋臭的身体特征是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