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紧张也会导致腋臭吗(精神紧张也会导致胃不舒服吗)
25
2025-07-01
拥挤的车厢内、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总能闻到人们身上散发的各种体味。而最“上头”的,或许就是「腋臭」了。
腋下异味虽然不影响全身健康,但很多人会因此不敢抬起手臂,抵触近距离交流,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给生活造成一定困扰。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腋臭产生的原因,并教你科学告别腋下异味。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 吴包金
腋下异味从何而来?人体的汗腺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种。小汗腺几乎遍布全身,排汗较稀,一般没有味道;大汗腺集中分布在腋下、胯下、乳晕、外耳道里,排出的汗液中含有各种蛋白质和脂肪酸。
大汗腺分泌物本身不臭,但分泌物被体表的细菌分解后,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就有了刺鼻的酸臭味。
在我国,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受到腋下多汗或异味困扰。腋臭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此外,以下几种原因也可能诱发腋臭。
理论上来说,医学手段不能完全清除全身所有汗腺,只能通过治疗减轻症状。因此严格意义上,腋臭可以局部根治,但不能彻底清除。常见的治疗手段有以下4种。
外用药物
目前市面上关于抑制腋臭、腋汗的外用药物种类繁多,是大部分人的首选。
优点:1.便捷。只需涂抹或喷于腋下,便可抑制异味的产生。2.安全。如因药物过敏产生腋下皮肤瘙痒、红肿、等反应,通常停药后可恢复。
缺点:1.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使得药效减弱。2.备孕期和哺乳期间禁用。3. 长期使用含铝成分的止汗剂有损身体健康。
注射治疗
注射治疗腋臭主要有硬化剂、无水酒精、肉毒毒素3种类型。
优点:无创、无恢复期。
缺点:1.无法彻底破坏大汗腺,疗效不持久,通常效果只能维持3~6个月。2. 肉毒毒素注射一般费用较高。
手术治疗
目前较为普及的两种手术治疗方式为微创腋臭手术和改良型小切口腋臭手术。
微创腋臭手术
切口控制在1厘米以内,通过特殊器械将大汗腺组织破坏掉的一种手术方式。
优点:瘢痕相对隐蔽,可以满足患者对于外观的需求。
缺点:大汗腺仍可能有残留,味道无法彻底清除,复发率高。
改良型小切口腋臭手术
结合了传统手术、小切口手术及微创手术各自的优点,尽可能地平衡了疗效与外观。
优点:改善率可高达98%,疗效保证,外观兼顾。
缺点:1.需要一定恢复期。2.短期内会有瘢痕、挛缩痕及色素沉着。3.对专科医生操作要求较高,技术难以在基层广泛普及。
无创治疗
无创治疗是通过非侵入式技术及微波加热原理,精准摧毁汗腺细胞,从而达到腋下止汗、净味的功效。
优点:1.不开刀,无疤痕。2.无恢复期,治疗结束后,第二天即可投入正常生活与工作中。一次治疗可达到除汗、除臭、除毛三个效果。
缺点:1.非根治性治疗手段,一次治疗可有效减轻80%~90%的出汗和异味症状。2.费用较其他治疗手段偏高。
日常护理做好3件事有些人认为腋臭不是病,可治可不治,但它带来的心理负担可能超过很多疾病,并且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其实,轻微的腋下异味,可以通过日常护理缓解。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澡,重点清洗腋下、腹股沟、肚脐等容易藏污纳垢的隐蔽部位。每天换洗衣物,尽量选择通透、轻薄、宽松的衣物,出汗后及时擦干。
饮食尽量清淡
少吃油炸食品、烧烤、洋葱、大蒜等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体内毒素排出,从而减少汗液中毒素排出。
提高新陈代谢
多锻炼,增加身体新陈代谢速度,建议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
此外,不要总呆在室内,长期在空调房里会使汗腺功能退化,导致汗液得不到充分过滤,进而增加腋臭风险。▲
本期编辑:吴梦瑶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大家都知道腋臭严重时会发出难闻的气味,这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那么腋臭会不会遗传?下面就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医生是怎么说的。
腋臭俗称狐臭,主要症状是腋窝等褶皱部位散发难闻气味,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严重者可以导致患者心理障碍。腋臭一般都是遗传产生,不仅是显性遗传,而且从黄种人的情况来看,应属于伴性遗传。
狐臭的遗传因子应在性染色体上,也就是性染色体x y 的 x 染色体上。母亲有腋臭既会遗传给女儿也会遗传给儿子。如果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都有腋臭基因,子女应都有腋臭。如果只有一条 x 染色体有腋臭基因,则母亲的子女可能有腋臭也可能无腋臭,这就看母亲遗传给子女的是有腋臭基因的 x 染色体,还是没有腋臭基因的。所以母亲遗传是平等的,而父亲的遗传是偏向女儿的。也就是因为父亲的遗传,使有腋臭的女性多于男性。
腋臭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全身汗臭症,由小汗腺引起多汗促使细菌繁殖,细菌分解皮肤表面的污垢而散发出臭气;另一种是局部性汗臭症,由大汗腺引起,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大汗腺分泌液中挥发性脂肪酸会散发出特殊的臭气。
腋臭病以血亲遗传为多发,其主要病因是调和脂酸的一种叫“血粘“细胞分泌过少,不能正常调节脂肪酸细胞,导致大汗腺分泌分调而形成过多不成熟脂肪酸,又因脂肪酸有一定期粘度,在流通过程中发生黏粘,沉积于毛囊腺也比较多,所以腋窝为主发病区,另有少数患者因产生的脂质过黏,不能正常流通在局部汗腺发生异变而引起通体异味。身患异味的患者发病区应包括肛周、阴部、肚脐周围、乳晕部位、头皮等也有轻度病症。
以上就是关于腋臭会不会遗传的介绍,听完之后,你是否也明白了呢?如果发现自己有腋臭问题,一定要及时治疗。
作者:杨希川
腋臭,俗称狐臭,其实并不少见。 尤其夏天,“蒸煮模式”下,地铁、公交车上,时不时就能遇到一两个“有味道”的小哥哥小姐姐,在室外汗一直飙,上地铁不敢抓扶手,约会时不敢拥抱,哪怕是到健身房锻炼,都只敢躲在角落!
其实,最近很多人也在网上悄悄问“那个……我也有狐臭,能不能帮帮我?” 为了响应大家的呼声,写下这篇有味道的科普。
腋臭并不是疾病
有腋臭其实是“正常人” ! 6%-8%的亚洲人,有腋臭。 另外90% 的亚洲人摆脱了腋臭困扰,因为他们是“基因变异者”。 时光倒退数百万年,我们人类的老祖宗都是“行走的洋葱”,浑身散发着有存在感的味道。 其中一支老祖宗漂洋过海来到东亚后,受到气候的长期影响,“ABCC11基因”上第538位碱基基因突变,绝大多数人脱离了洋葱家族,腋下味道变得清新了。 仅有6%-8%基因坚决不“叛变”亚洲人士,继承了来自老祖宗的馈赠,成为现今所谓“腋臭患者”。 放眼宇宙,在东亚之外的地方,大部分的非洲人和绝大部分的欧洲人还保留了这一体味。 据统计,白色人种中有10%的幸运儿体味较轻,而黑人里没有腋臭的只有0.5%。 因为基数大,在欧美国家,大家没把腋臭当毛病,超市里的止汗露祛臭露,像我们的牙膏洗面奶一样,光明正大摆满了整面墙。 这一点,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腋臭是如何产生的?
人体的汗腺有两种,
一种是 外分泌腺,又名小汗腺,分布在全身,分泌没有异味的汗水,来调节体温。
另一种是顶浆腺,又名大汗腺,它只有汗腺总数的10%,主要发布在腋下、阴部、肛门、乳头和肚脐等周围。 它的分泌量与我们上面提到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碱基基因”这哥们儿有关,基因突变的人,大汗腺分泌量大大减少。 大汗腺的分泌物本身没有味道,但它却吸引了细菌来这个“大餐厅”,它们吃喝拉撒外加生娃,产生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于是异味就来了。 这种味道和狐狸肛门排出的气体相似,所以也称“狐臭”。
如何摆脱烦人的腋臭?
因为腋臭,很多人特别是年轻朋友背上了心理负担。 其实,如果是觉得腋臭异味较重,给自己带来了严重困扰,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正规医院治疗啦。
每年开春后,求诊的这类患者就逐渐增多,一直会持续到夏秋季。
一、“绿色养身法”
1、穿宽松、通爽和薄身的衣服 可增加腋下的透风率,使得腋汗减少。
2、勤洗澡、多换衣
3、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如辣椒、大蒜、洋葱、咖啡等,避免其刺激汗腺增加分泌。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瓜类。
4、注意调节情绪。 暴躁、焦虑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影响内分泌,加重腋臭。
5、可适当使用止汗剂。 市售止汗剂可抑制汗腺分泌,但这种方法一般不能彻底破坏汗腺,只能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根除。
适合人群: 轻度腋臭患者。
二、肉毒注射法
通过散点注射,肉毒素可以干扰神经递质传递,重拳“打压”腋窝部位的大汗腺,从而抑制大汗腺分泌,祛除异味。
优点: 安全、简便、高效,随做随走。
缺点: 注射一次大约可维持半年,此后需要再次注射。 适合人群: 轻、中度腋臭患者。
三、手术治疗法
手术治疗,其原理就是用各种方法破坏大汗腺。 手术又分为传统腋臭切除术,微创腋臭切除术。
1、传统的腋臭切除术 在几十年前,外科医生针对腋臭非常的简单粗暴,直接把带有腋毛的一片区域,连皮带肉,整个切掉,然后用粗针大线缝起来。 这种做法缺点很明显: 首先就是瘢痕非常巨大,其次是因为要缝合,切除的皮肤量有限,切太多可能缝不拢,所以有的人很容易复发。 这种手术方式至今,有些地市级医院还在开展。只要问一下医生,你的腋臭手术需不需要切除皮肤,就知道是否传统的腋臭切除术。
2、微创腋臭切除术 最近十几年,人们对于瘢痕要求日益增加,微创腋臭手术应运而生。 这种手术方式,不需要切除皮肤,只是沿着腋下皮肤皱褶开一个小口,通过特定的手术操作技术,清除皮下的大汗腺组织。
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即使是微创,也只是代表手术切口小,不代表恢复时间短。 如果要做腋臭微创手术,恢复期大概12-14天,并且在这段时间内,两边肩膀都是要求制动,不能上抬双臂,否则容易在恢复期出血,影响最终效果。
还要额外提醒一句,大汗腺是有可能再生的。 年龄越小再生几率越高。所以一般腋臭手术,都要求满18周岁后再做,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
适合人群: 轻、中、重度腋臭患者。
最后,不少轻度腋臭患者会选择擦药,但长期使用有色素沉着风险。此外,还有一种小切口的搔刮法适用于轻度腋臭,瘢痕更小。但是否适用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听从医生建议。
本文作者为 杨杰 医生,内容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文中未标注图 片均来自: 123rf.com.cn 正版图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