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腋臭止汗喷雾管用吗(儿童狐臭止汗露哪个牌子好)
38
2025-07-27
要说世界上的皮肤颜色,不用拐弯抹角。南美热带雨林里有黑亮皮肤的渔夫,澳大利亚草原上一大早铁皮肤的农夫,北欧彩霞映着红发人的脸。中国人,几千年下来,被谐称黄种人。听惯了这称呼,其实不妨想问,有多少说得清楚这背后的东西?咱们真有与众不同的基因?有些事不说直接点,难免总有人拿腔拿调。
比方说,2015年西班牙有家老媒体在巴西、哥伦比亚等地费劲地拉了个关于“洗澡频率”的排行榜。说巴西人有时候一天得洗个两回,哥伦比亚人墨西哥人紧跟其后,热情洋溢。等榜单滑到最底下,就把咱中国人列成倒数。这消息让不少国内网民绷不住,真假?这西班牙报纸是故意找茬还是点到什么隐秘?网传的数据往往是追热点来的,是否真有这么个说法,圈内争议很大。
但有意思的是,舆论反弹不只因为面子。中国人真就不讲卫生?但自己身边,谁不是天天水龙头哗哗响,一屋子塑料拖鞋“啪啦啪啦”?要从人种这个角度去聊,细琢磨下其实能说得更明白。咱们和西方人身上出汗的方式甚至味道,确实有点门道。
不少西方人,尤其东欧和北美那些地方,一进地铁或者超市,空气里混合着某种让人心里发怵的体味。欧洲人用体毛浓密、腋下大汗腺来调节体温。生活里洗澡次数多不是“爱清洁”,更像无可奈何。法国香水工艺古老不是没道理,压味道才是头等大事。查资料能发现,人体有种名叫“顶浆腺”的汗腺,非洲、欧洲血统的人数都大得多,这正是体味重的根源。中国人、日韩这边,绝大多数人数先天就是弱表达型,狐臭事件反而少。这点无论专家还是科普博主提过不少。
谁也没说中国人完全没有体味。有些北方农村大爷一天干仨活,夏天坐车照样有味儿。但跟欧美比普遍性,实话讲还是两码事。国际期刊《PLoS ONE》上2016年有项数据,东亚人所谓“ABCC11基因”的功能型等位基因占比远高于白人和黑人。这导致分泌物性质不同,平均体味确实要淡些。汗腺在生理层面还有补充肾脏排泄功能——这倒是生物学基础知识。所以,谁说洗澡排行榜能说明谁“脏”,倒不如说是生理和气候双重结果。
其实,不光是汗腺的问题。网络上热炒“东方母乳比西方母乳有营养”,一搜新闻,多家权威媒体都有引用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墨科研团队的相关论文。按报道讲,中国和香港妈妈的母乳里某种类的胡萝卜素比美国同龄妈妈高40%左右。还有DHA、叶黄素,全都在榜单前列。数据显示,《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榜文直接发文,13、26周后中国母乳依然多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是道听途说。问题在于,这事和饮食习惯能不能直接画等号就不好下结论。
甚至香港那边有研究说,海鲜、坚果、蔬菜摄入高,母乳里好成分自然积累。可美国、墨西哥人生活环境不比贫困,营养学基础也在全球靠前。为啥差别还是存在?或许和基因关系更大。网络调侃说欧美女人喝牛奶、吃肉多,但母乳微量元素反而少,这事就值得琢磨了。所以有人说母乳营养构成“优越”,也未必面面俱到——但至少有数据兜底,算是有理可据。
当然,也没人说外国妈妈母乳没营养。数据好看是一回事,吸收成分、遗传适应谁能说得明白?一时间难讲得清。只是从民间经验到权威论文都在表明,亚洲母乳里关键成分的确不逊色。更讽刺的是,市面上很多进口奶粉拼命宣传加什么DHA,回头一看中国母乳含量本身就不少,岂不是笑话?
其实不光母乳。一般人都以为大人骨头数量是206块,谁小学课本不是这么背的?但1985年那次大样本调查后,全国骨科学会公开说,中国人成年后只有204块。第五趾骨有两块,欧美那边三块,真要X光片下对比,确实不是个别特例。别问为啥,是历史原因,进化选择造成的。有人说这属于东方人的适应性,走得多、弯曲多,骨头逐步退化,挺玄乎。也有说无所谓,反正不影响脚丫子穿鞋,没人计较那一两块的差异。
种族基因的说头很多,但更有意思的是生活里那些说不清的小节点。比方外国人牛奶喝得多,不单因为喜欢,还真是基因适应。中国东亚人有六成人天生乳糖不耐受,遇上超市畅饮牛奶,就拉肚子、腹胀难受。美国、澳大利亚同事办公室里早上一口煎蛋一杯牛奶,午休再来块面包,别人看着新鲜,咱许多人能忍着就忍着。
有人说这叫遗传缺陷,也有人说没必要学西方那那一套装时髦。亚洲主食里淀粉、膳食纤维种类多,肠道菌群跟欧美就不一样。反正食物和基因构成一对悖论,怎么吃怎么消化,其实老祖宗几千年的先天后天就给安排明白了。吃米饭容易胖还是喝牛奶更长高,这种争论都自带一点地域自大。
说来奇怪,咱们中国人骨头少也有人自豪。听说过“衣食住行精细化”,不信你看看建筑工地,搬砖抗重东西也不亚于欧美劳工。可又有一帮人觉得这算是劣势,不如老外那种块头和硬朗。到底谁对,谁说了算呢?恐怕永远说不出标准答案。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世界本就参差。
再往下讲,文化、习惯、气质更是乱麻一团。有人说中国人性格内敛,依靠集体,自愿做“稳定中求活路”。西方强调个人自信,喜欢冒险和开疆拓土。出差欧美,搭话遇上直言直语,初听别扭,时间久了反倒觉得坦率有点意思。可真的面对压力和变动,东方式的稳健又让人吃惊。两种样本谁优越?说到底各有活法。这种观点本就各自为营,很难共识。
面对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有些“基因差异”变得无足轻重。购物、娱乐、饮食高度融合,微信网络早就把文化墙抹平了大半。可哪怕如此,突然地铁上一股浓情体味飘过来,或者出租屋进门发现一杯温热米粥,也该承认这些细节里的“差异”天生自带归属感。讲真,谁逮着棒子就乱夸“本民族优越”,其实犯傻——基因是事实,文化却是选择,哪来绝对的对错。
可有意思的是,很多自媒体和知识区UP主总是喜欢用“科学视角”下评判。中国骨头数少不影响生产力,母乳胡萝卜素高也没直接决定发展水平。西方饮食适合欧美人、东方饮食适合中国人。这种说法今天看是对的,过几年说不准谁又发明了新型蛋白还是AI养殖。其实这世界说变就变,谁也没能力拿死数据拍板。这就像排行榜那一纸数据,到底有没有代表性?谁能给个确切的结论?
所有这些话题表面上是比拼“种族优劣”,真聊起来还是在说中国和世界别人持有怎样的好奇和误解。其实网上一搜,全世界这两年对中国体质、文化、消费趋势的研究文章激增。CNN、BBC、央视网、新浪、环球时报天天报导你方唱罢我登场。数据都是真的,解读却经常拧巴。说母乳叶黄素多,就有人说餐桌海鲜多。说骨头数少,又有人拿进化论说话。咱中国人就是在这样反复推敲下,才弄出了独有的一整套自豪也矛盾、细密又模糊的身份意识。
说来说去,生物差异只是其中一条线。文化、社会习惯、情感结构,还能讲一百种方式。有人午后喜欢一盅绿茶,有人忙里偷闲烤制一块牛排。一样是盼着健康长大,持家养娃,拼命往前冲。上上下下来回转,最后变成了今天这样多元又稍带各自脾气的当代中国。
中国人基因确实有不少特别之处,汗腺类型、母乳成分、骨骼结构乃至乳糖不耐都能对上世界地图;但这些差异背后,不全是生物命定,更多是大环境穿插小细节,历史和现实、理论和体验掺着糊糊——有些结论撞上今天的数据,明天也许就撞到别的解释。
(参考资料详见:长白山日报、上游新闻、环球时报、人民网、扬子晚报、中国新闻网及相关国际数据库数据等 权威信息来源覆盖)
注: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原始人几乎都有狐臭,而今天,白人群体中,大约有90%的人依旧面临这一问题。你是否也曾好奇,为什么中国人却几乎没有这种体味?
科学家提出的一个解释是:这与我们的基因突变息息相关,似乎一场“进化”的隐秘战斗早已悄然展开。
但这其中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还是另有隐情?
从远古走来的气味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我们的祖先们携带着独特的体味在非洲大陸上游猎觅食。这种体味并非累赘,而是生存的重要工具。
原始人类依靠这种独特的气味来威慑野兽,标记领地,甚至是辨识同类。
考古学家在研究远古人类遗迹时发现,这种体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不仅帮助原始部落建立起简单的社会等级制度,还在群体识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期的考古发掘更是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大量原始人类活动的痕迹,其中包含了许多与气味标记相关的遗迹。
通过对这些遗迹中残留的有机物质进行分析,科学家们推测出早期人类可能通过特定的饮食习惯来强化自身的气味特征。
这种行为不仅帮助他们在夜间识别族群成员,还能够有效地划分狩猎场,避免不同部落之间的资源争夺。
更有趣的是,一些部落会利用特殊植物的气味来掩盖或改变自身的体味,这可能是最早的"除味"尝试,展现出远古人类对气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控制意识。
迁徙与进化的转折点
四万年前,一场改变人类历史的大迁徙悄然展开。从非洲出发的人类先民们,带着他们的基因密码,开始了漫长的跋涉之旅。
这段历时两万年的迁徙之路,沿着亚洲南部海岸线,最终抵达长江黄河流域。在这片土地上,气候的剧烈变化和环境的巨大差异,为人类基因带来了新的可能。
寒冷的冬季,湿润的夏季,这种截然不同于非洲的气候条件,开始悄然改变着人类的生理特征。
研究表明,这条被称为"海岸线之路"的迁徙路线上,人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适应性进化。每经过一个重要的地理节点,基因都会产生相应的微小变化。
特别是在穿越印度次大陆时,季风气候带来的高温潮湿环境,促使人体开始调节汗腺的分布和功能。这种适应性变化为后来的重大基因突变奠定了基础。
在经过马六甲海峡时,人类还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基因瓶颈"效应,这可能是导致东亚人群基因特异性的关键事件之一。
基因密码中的神奇突变
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神奇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先民中逐渐显现。他们的体味开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源于体内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这个被称为身体气味密码的基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将碱基序列从原本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形式。这种转变不是缺失或退化,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进化表现。
中国先民的汗腺细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能力,能够在体内就将那些会产生异味的物质分解转化。
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这种基因突变不仅影响了ABCC11基因的表达,还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它改变了汗腺分泌物的化学组成,减少了容易被细菌分解的蛋白质含量。
同时,这种突变还影响了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创造出一种不利于产生异味的细菌生长的微环境。
这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证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基因缺失,而是一个精密的进化适应过程,展现了生命的神奇力量。
文明演进中的基因印记
这种基因突变带来的改变,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面积超过百万平方公里的文明区域。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这次基因突变有关。
没有了强烈的体味困扰,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形成更大规模的聚落。这种现象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显得格外独特,也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解释角度。
考古学家在研究古代聚落遗址时发现,相比其他文明,中国古代的居住区往往更加紧密。即使在夏季,人们也能在相对密集的空间中共同生活和劳动。
这种居住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加速了文明的发展。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古代的室内生活用具种类丰富,这表明人们更偏好室内活动,这种行为模式的形成可能与体味基因的突变有着潜在的联系。历史文献中较少提及体味问题,这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特殊现象。
现代科技揭示的真相
当代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基因突变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在全球人口中,中国人的狐臭发生率仅为百分之五到六,远低于其他人种。
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对比不同人种的基因组,发现了这一独特变异的具体位置和作用机制。
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基因突变可能与古老的丹尼索瓦人有关,这为人类进化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现代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基因突变的来源和影响。研究发现,这种突变不仅影响体味,还与耳垢的类型、皮肤的保湿能力等特征有关。
这种多效性说明,这个基因在人体的生理调节中扮演着比想象中更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现代人群的大规模基因筛查,科学家们绘制出了这个基因突变在全球的分布地图,这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迁徙史,还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从非洲大陆出发,经过数万年的迁徙与演化,中国人的基因经历了这场独特的进化之旅。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体味的故事,更是一个展现人类适应能力的绝佳例证。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们的进化历程,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进化的复杂性。
这种基因突变的研究成果,为人类进化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环球网——有狐臭才是“正常人”!中国人95%“变异”
为何白人狐臭率高达90% 而中国人大多数没有?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今天,我们来聊一种折磨全球7亿人的疾病——过敏性鼻炎。
故事从一粒花粉说起。
这粒花粉直径30微米,闯入了你的鼻孔。
入侵免疫系统的第一防线——黏膜。
本来,皮肤才是第一防线上的主角,它属于物理防御,花粉根本不可能穿透皮肤细胞。
但是,人体有很多地方并不适合长皮肤,比如口腔、鼻腔、咽喉和其他有孔的地方。
于是,这些地方,身体就用黏膜来代替皮肤。
黏膜属于魔法防御,这里面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和无人驾驶的杀伤性蛋白在巡逻。
鼻孔这个地方比较特殊,它和别的孔洞不一样,7x24小时都在工作,就像一个火车站,里面永远是挤满了进进出出的各种人员。
谁是小偷?谁是黑帮?谁是通缉犯?谁是地下党?
显然,这里的警力非常多,有基层的民警,有巡逻的特警,有无人机,还有便衣特工、谍报人员等等等等。
另外,这里还进化出来一套整个生物界都绝无仅有的安保黑科技——鼻毛。
现在,这粒花粉在鼻毛森林里穿行,如果它撞上鼻毛,鼻毛上的黏膜会死死的困住它,然后将会由无人机将它击毙、分解,再上报给巨噬细胞。
但如果,它穿过了绒毛森林,到达了鼻腔,等待它的又有两个命运。
第一,迫降在鼻黏膜上,免疫大军将来调查并处理它。
第二,迫降后借助你再次呼吸的动力,立刻起飞,强行冲向气管和肺部的方向,袭击身体。
幸好,鼻腔设计的非常的精妙,大于10微米的颗粒几乎不可能通过,所以,这粒30微米的花粉,基本可以肯定会被拦截下来。
但如果,它是一个小于10微米,甚至小于2.5微米的颗粒,那它就有可能闯过鼻腔,进入肺部,这样的话,就是另外一个PM2.5的故事了。
现在,花粉被鼻黏膜死死困住。
免疫大军还有5秒钟达到战场。
首先赶到现场的是巨噬细胞,它比普通的免疫细胞大好几倍。
但当它看到这个30微米巨大花粉怪兽的时候,还是说了一句,艾玛,太大了,这绝对不是细菌,不该我管,自然杀伤,你去看看。
自然杀伤细胞很拽,头都不抬,直接怼回去,我只负责杀感染病毒的细胞和变异的癌细胞,这点儿破事儿不要找我。
白细胞也说,管我什么事儿,我又没接到上级的杀戮指令,我可不去。
大家又看看权限比较高的树突细胞,树突细胞正在喝茶,打了两个字——呵呵。
还有嗜酸性粒细胞,他也说,我只负责杀寄生虫啊,你们别看我,嗜碱性粒细胞,你去看看,你不是负责识别寄生虫的吗?
结果,嗜碱性粒细胞说,我是啦啦队啊,我连武器都没有,你们让我去送死啊。
这个时候,只有肥大细胞一个人默默地走了上去。
突然,它发现,原来特工早就过来了,B细胞也在这儿,正在研究这个花粉,B细胞说,不好,这是一个外来入侵者,你看,我把它的照片都提取出来了。
肥大细胞一拿到照片就慌了,因为,巨噬细胞、白细胞、树突细胞,它们都是手上有刀的爷,脾气都很暴躁,万一等会儿这个花粉开始像细菌、病毒一样复制自己,开始攻击身体,那它这个打更的小门卫是绝对要被拿去祭旗的。
所以,凭管大事儿小事儿,打更的门卫一定要夸大好几倍上报,只有这样,才能把锅从自己这里甩出去,反正严重性我早就说了,重不重视那就是你们的事儿了。
于是,肥大细胞就拿着花粉的照片在黏膜里仔细寻找,一旦发现第二个花粉,他就立刻开始报警。
释放大量的组织胺,组织胺就相当于让各种免疫细胞立即追杀入侵者的海捕文书,组织胺越多,白细胞、巨噬细胞这类基层细胞就得越拼命的完成KPI。
要是完不成?呵呵,一会儿淋巴特工们来了,也得拿它们祭旗。
所以,刚刚那些还高高挂起的免疫细胞们立刻投入战场,开始进行无差别杀戮。
于是,你开始感到鼻子有点痒,这其实是有几百上千个无辜的鼻腔细胞正在被白细胞误杀。
然后,肥大细胞又监测到一群花粉,它吓死了,立刻调高警报等级,这次,除了释放组织胺,还会释放——白细胞素。
这个白细胞素权限非常高可以让血管立即调集大量的组织液和白细胞赶到战场,甚至还可以进入神经中枢,直接调高体温,或者是跑遍全身,动员所有的免疫细胞准备杀敌。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花粉过敏会出现发烧、浑身起疹子的真正原因。
但大多数人没这么严重,会开始打喷嚏,然后鼻塞,喷嚏是因为,神经系统以为这里发生了严重的外敌入侵,它正在拼命激发身体制造14级台风,用喷嚏把这些外敌排出去。
鼻塞是因为大量的组织液被调集过来,鼻腔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毛细血管全部膨胀,大量向前线运兵,肿胀的毛细血管占用了鼻腔里的空间,就导致了鼻塞。
接着,免疫细胞从鼻腔一直杀到眼睛那里,眼眶红肿了,眼泪和鼻涕也一直不停的流,这是身体在分泌体液,排出那些被无辜杀害的鼻腔细胞。
这一切,就是正在折磨着全球7亿人的疾病——过敏性鼻炎。
为什么到2021年,人类还无法彻底治愈鼻炎?
其实,看懂了上面这帮免疫细胞们的故事,你就应该理解医生了。
所谓的鼻炎,就是鼻黏膜发炎,发炎就是指免疫细胞在身体上攻击病原体的过程。
而过敏性鼻炎的战场上真的有病原体吗?
显然,花粉不会复制、不会攻击身体,不会在你身体内开出一朵花儿,它根本就不是病原体。
而这些免疫细胞其实是在攻击一个看不见的敌人——KPI(业务考核指标)。
这种为了KPI而奋斗的无力感,相信大家都懂……
所以,过敏,这种由KPI引发的疾病,根本就不是医生能管得了的。
只能靠你自己了。
怎么靠自己呢?
这里有一篇论文,我们不妨一起学习一下。
这可是9月10日刚刚揭晓的搞笑诺贝尔奖成果。
一个来自英德两国的研究团队猜想,如果鼻塞是因为鼻腔毛细血管肿胀而导致的,那是否可以通过把血液调集到身体其他部位提供肿胀而缓解鼻腔压力呢?
于是,它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找来了18对情侣,先检测它们的鼻腔阻力和气流量基线。
然后,请他们两两进入房间,在里面一定要达到——不生不灭的佛菩萨,一尘不染的大神——的那种境界。
具体方法,参考这期会员视频。
半个小时后18对情侣都表示,自己刚刚已经冲上了顶点,很是舒坦。
然后,研究团队开始测量,冲击顶点后30分钟,1小时,和3小时的鼻腔数据,记录为A组。
第二天,18对情侣被要求再来一次,但这次开始前,他们需要先往鼻腔里喷点缓解充血的药物。
结束以后,数据记录为B组。
对比A、B两组数据,研究团队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
冲击顶点可以有效的缓解鼻塞,其效果和使用药物的效果不相上下,但持久性较差,只能保持3个小时,而药物可以保持更长的时间。
也就是说,你若想用这种方法来治疗鼻炎,那么请务必每三小时就来一次。
其实吧,按照这个研究的思路推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用来缓解鼻塞的原理,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的剧烈运动,把鼻腔的血液调走。
所以,事实上你去打个篮球、游个泳也会有类似的效果。
再回想一下,你去看医生,医生是不是也跟你说,鼻炎得加强体育锻炼,多运动,多接触户外空气?
但按照过敏的理论来看,医生说得有问题啊,过敏性鼻炎,不是因为接触了过敏原吗?
户外空气中,各种灰尘、冷空气、花粉、尾气,过敏原多得去了,难道要以毒攻毒?
其实,过敏的本质和进化有关。
可能你听说过,糖尿病、通风、三高,这些都是现代人近几十年饮食习惯突然变好而导致的富贵病。
过敏性鼻炎,也是类似的原理,仔细回想一下,30年前,你听说过几个人过敏鼻炎?
但根据2018年这项研究来看(《中国过敏学会过敏性鼻炎诊断与治疗指南》),过去6年时间内,中国新增1亿过敏性鼻炎的患者。
这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糖尿病一样,是因为环境突然改变,身体的进化还没有跟上环境改变的节奏。
人类的鼻子非常精妙,进化了几百万年,在野外使用了几十万年,它必须敏感。
但这种敏感却不是为空调房和城市所准备的。
它的敏感,是为了监测自然和乡土的气息,是在时刻准备着应对海风、丛林和草原上的突然情况。
所以,像原始人和古代人一样时不时的回归山林也是缓解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虽然,野外有无数花粉和千奇百怪的过敏原,但你鼻腔里的肥大细胞,会在大自然的气息中,不再对花粉那么紧张。
这种自然疗法,你不妨把它理解为——逃离北上广,去他的KPI。
是不是突然觉得心情就不那么焦虑了?
恰好,焦虑也和过敏有关。
肥大细胞就像一个有焦虑症的小白领,整天被KPI吊打,被大佬们霸凌,回家的地铁上还要被洗脑,主动去听点什么贩卖焦虑的成长课程。
所以,肥大细胞非常敏感,在工作上一点儿都不敢马虎,表面妆容精致,内心焦虑的要死。
你的状态是不是很像肥大细胞呢?
不用怀疑,你的细胞和你的情绪是一致的。
前面我们说过了,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时不时的大笑。
就能激活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是个every day party的公子哥。
公子哥一般都很傲娇,只要它开心,不用谈钱,它就喜欢杀个癌细胞,越杀越兴奋的那种,而一旦它不开心,多少钱都请不动它去好好杀白细胞。
我们经常听说,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整天乐呵呵的,过了几年去复查,癌细胞都消失了。
这其实就是因为,他乐观的心情也激活了自然杀伤细胞,它正在体内高高兴兴的帮你追杀癌细胞呢。
而肥大细胞呢?
恰好是个焦虑的小白领。
不仅你的焦虑心情会让肥大细胞变得更加敏感,同时,肥大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组织胺和其他化学成分,也会进一步让你更加抑郁,甚至患上抑郁症。
因为,肥大细胞虽然职位低,但它是免疫细胞里极少可以直接和神经系统沟通的角色。
所以,肥大细胞受心情的影响,和肥大细胞影响心情的能力,都比自然杀伤还要强很多,说不定,你看完这期节目,明天就把老板炒了,中秋就飞到海边去剧烈运动了,然后在月光下,你突然觉得神清气爽,那么,不妨站在你细胞的角度上,再仔细思考一下,你工作的意义,认真的听听身体怎么说。
不要觉得过敏是小事儿,它其实是你的细胞们已经被KPI虐到变态的前奏。
而一旦它们陷入抑郁和疯狂,你只会比它们更惨。
到底有多惨,大家不妨先做好心理准备,再去搜索一个叫肥大细胞增生症(cutaneous mastocytosis)的疾病,相信看过图片以后,你一定会回来留言,见鬼去吧KPI。
当然,上面跟大家分享的都是治疗鼻炎的祝由术,属于心理学方法,很玄乎。
那有没有什么直接点儿的生化方法呢?
回到前面花粉入侵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从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那一刻开始的。
我们不能杀死肥大细胞,但可以用药物控制组织胺啊。
于是,医生们发明了第一类治疗鼻炎的药物——抗组胺
肥大细胞释放的组织胺是这样一个把手向下的流星锤,血管细胞、神经细胞、免疫细胞等等各种细胞的表面,都有专门接受这个流星锤的插销,一旦组胺流星锤插入细胞销孔,那这个细胞就得立即开启免疫反应。
但是,人类可以合成一种叫做抗组胺的流星锤,原理很简单,只需要把组胺流星锤的把手从向下改成向上,组胺就变成了抗组胺。
抗组胺也会结合到细胞的组胺销孔上,但它们不是组胺,细胞不会开启免疫反应。
而当组胺在过来的时候,细胞上的销孔被抗组胺插上了,它们根本无法再给细胞下达免疫反应的指令,于是,组胺就失效了。
这种抗组胺类药物,虽然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但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
那就是,你通常是鼻塞了以后,才意识到鼻炎发作了,而这个时候再用抗组胺,虽然能扼制过敏进一步爆发,但是,已经造成的鼻塞无法逆转,战场上那些细胞的销孔已经被组胺插上了,抗组胺也是插不进去的。
这就尴尬了,我用药不就是为了让鼻子通气吗?
那有没有既能缓解鼻塞,还能扼制过敏的药物呢?
于是,医生们又发明了第二类药物——甾体激素。
甾体是一种四个环,三条链的无人机,长得就跟甾体一模一样。
这个甾体有什么用呢?
我们不妨这么理解,肥大细胞激活前线战场以后,神经系统是要监管战场的。
这个时候,甾体就像一批批800里加急文书,在皇宫和前线之间传递信息。
皇帝是你的神经系统,它靠甾体的数量来评判前线战事。
如果甾体少,它会认为战争还很胶着,还需要派更多军队去作战。
如果甾体多,它会认为,已经打赢了,可以收兵了。
于是,当你将医生开给你的糠酸莫米松喷进鼻孔的时候,其实是在喷射甾体,很快,你的神经系统就会发现。
前线来了很多甾体,看来战斗结束了,于是下达停战指令。
现在是不是明白为什么医生一定要叮嘱你,糠酸莫米松一天只能喷一次,千万别多喷,喷多了会形成药物依赖什么什么的。
其实,这是因为,甾体在欺骗你的神经系统,要是皇帝被骗习惯了,就会像袁世凯一样。
当年京城里有两版《顺天时报》,一版是街上卖的,上面写着,革命尚未结束
另一版专门给袁世凯看,上面写着,袁公称帝千古。
你看,精明如袁世凯,也架不住整天被大量甾体哄骗。
所以,千万听医生的,自己瞎用糠酸莫米松,你的神经系统就会变成下一个袁世凯。
传说,每一个天才都是重度鼻炎患者。
因为,上帝觉得他们太聪明了,但又不忍心收回他们,于是,让他们患上了鼻炎这种降低智商的疾病。
如果大家有过正在考试的时候,鼻炎突然发作的经历,相信一定会对这个传说会心一笑。
真的太形象了,凭管你如何专注,凭管你大脑如何超频,凭管你是否正在集体潜意识上疯狂下载数据。
鼻炎一来,简直就是拉闸限电。
大脑功率立刻下降,集体潜意识瞬间掉线,别说灵感了,就连解题、算数都变得很困难。
更何况,你还要照顾那一条即将落到考卷上的鼻涕……
比如,这份2020年的研究,43名过敏鼻炎的儿童(8-17岁),和26名不过敏的对照组,进行相同的记忆力和认识测试。
测试进行两次,分别安排在,花粉季和非花粉季。
结果发现,花粉季的时候,过敏组的记忆力和认识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这是因为,花粉季过敏组儿童会患上鼻炎,这导致它们吸入氧气不充足,血氧浓度下降,无法支持大脑超频工作,也就导致了他们智力下降。
所以,中考、高考安排在6月,这是非常公平的,不是花粉季,大家的大脑都不限速。
这项研究还告诉我们,千万别觉得鼻炎是个小病,治不治没关系,没准儿哪天就好了。
事实上,儿童如果长期患有鼻炎,是会影响到智力发育的,而成年人的鼻炎,也会严重影响到他的创作灵感和工作效率。
关于鼻炎,还有一个有趣的研究。
可能在校住宿的学生党,经常会把自己鼻炎过敏,归结为某某某身上的狐臭。
其实,狐臭是不是过敏原,这个真的找不到相关研究证据。
但从进化上来说,狐臭不仅不是过敏原,反而很是一种鼻炎解药。
因为,这里有一张基因地图。
黄色是一种叫做ABCC11-T的基因突变,在第16号染色体上。
正是这个突变让人体失去了狐臭,突变的时间大约发生在2000代,也就是4~5万年前。
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狐臭,那你肯定是4万多年前这个突变超人的后代。
从图中就可以发现,我们中国人,甚至整个东亚,都是拥有ABCC11-T这个突变。
事实也证明,97%的中国人没有狐臭,90%的西方人有狐臭,最严重的是非洲人,只有0.5%没有狐臭。
那狐臭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狐臭不是一种病,也不会传染,你没有狐臭那只是因为你的祖先在4万多年前变异了。
本来,人体的腋下、胯下、乳晕、外耳道这些地方,是有一种叫做大汗腺,或者顶浆腺的腺体。
一般的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都是盐水,不会有味道。
而大汗腺不一样,它分泌出来的汗水当中就有一些糖类、蛋白质、脂肪酸这类东西,在加上37℃的体温。
这就简直和细菌培养基一模一样了,狐臭,也就是皮肤里的细菌,分解大汗腺分泌物时所产生的酸味。
当然,有些人狐臭非常微弱,甚至微弱到闻起来像是一阵幽香,这就导致他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狐臭。
其实,判断狐臭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看耳屎,如果是油耳屎,那证明你有狐臭基因(ABCC11),不管闻不闻得到,你其实都有狐臭。
而如果是干耳屎,则说明,你没有狐臭基因(ABCC11-T),不管你身上多么臭,那都是不是狐臭。
人类几百万年以来,都保留着狐臭基因,这证明,狐臭在野外生存中,一定有重要的意义,会是什么呢?
显然和气味有关。
而气味,在进化当中,其实是人与人沟通的一个重要信息,比如直到今天,我们都还会说——气味相投。
这其实不是一个比喻词,而是4万年前,我们祖先没有变异之前的写实词汇。
设想一下,一个有鼻炎的原始人,他在原始世界里,是不是就像盲人一样?
所以,狐臭与嗅觉的关系,就像皇帝和反贼的关系一样,为了准确的识别气味信息,你体内的嗅觉系统,一定会拼了命的抑制鼻炎系统。
而狐臭,恰好是可以激活你体内这种原始嗅觉本能的东西。
下次千万别说,你讨厌某某身上的味道,那股咖喱味儿让你鼻炎天天发作,其实,你讨厌的不是味道,而是人。
不信,你让女神送你点儿原味套装试试,还鼻炎呢,不存在的。
另外,关于ABCC11基因,还有一个冷知识,那就是为什么民间有一个说法,找老婆,最好找有点狐臭的。
这其实是因为,ABCC11基因主管腺体分泌,而奶水也是一种腺体分泌物。
有ABCC11基因的女性,她们的奶水会很旺盛,会有大量的母体免疫物质通过奶水输送给小宝宝,所以,狐臭也就意味着,婴儿能从母体获取更强的免疫力。
但我们的祖先突变了,失去了ABCC11基因,这就导致我们的母亲总是奶水不足,小宝宝也无法获得更强的母体免疫力。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所以,按照你的狐臭理论,去火车站睡一晚上,闻一下千万人的闻到也能治鼻炎?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