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有腋臭味怎么盖被子(衣服有腋臭味怎么办)

光明网 0 2025-07-17

文章目录:

宝宝发烧别再捂汗了,做好这四点,轻松应对

当了妈后,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发烧,一生病,全家人的心都跟着揪在一起。

进入冬季,感冒发烧的孩子骤然多了起来,宝宝一发烧,妈妈就心急,就盼着宝宝能够快速退烧。但很多时候,家长对发热的认识和应对方式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宝宝发烧时,妈妈们应该怎么应对。

小儿发热,又称之为发烧。通常来讲,人体平均正常的温度是在37℃,正常的体温范围是在36.5~37.5 ℃。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数据显示:

肛温、耳温、额温在38 ℃ 或以上;

口温在37.8 ℃ 或以上;

腋温在37.2 ℃ 或以上。

如果体温达到这个数字,可能就预示着宝贝出现发热了。

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1)低热 37.5~38.0℃;

(2)中等热 38.1~39.0℃;

(3)高热 39.1~40.0℃;

(4)超高热 40℃以上。‍

孩子发热,一般表现为:面部发红发热、与平时相比,出汗更多,更加口渴、昏昏欲睡、精神状态萎靡等等。

而且,孩子还有可能因此而哭闹不安。在这个情况下,家长就要警惕了,可以拿体温计给宝宝测量一下。

这几个错误方法不要再用了!

很多家长只要看到宝宝发烧,就会立刻让宝宝多穿衣服,盖好被子,捂得严严实实,甚至还会加用一些酒精擦浴、退热贴等辅助手段。

但是,小编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以下这几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01 多穿一点捂一捂

这个说法我们已经多次讲过是错误的,要知道,孩子的发育系统尚未成熟,体温调节能力也还不完善。

盲目给孩子穿厚衣服、盖厚被子,不仅对退热降温没有帮助,还很有可能因为不能散热,导致热量在孩子身体里排不出去,进一步加重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缺氧、高热、脱水、昏迷等,这就是捂热综合征。

所以,宝宝发烧了,千万别捂汗!

02 酒精擦拭身体

相信很多妈妈都听说过,当宝宝发烧的时候 ,使用酒精帮助宝宝擦身体,这样可以快速降温。

虽然酒精可以扩张血管,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但妈妈还应该知道的是,婴儿的皮肤比较薄,酒精擦拭后感觉过冷,在接受刺激后可能会引起肌肉收缩,阻碍散热,使温度回升。此外,孩子的皮肤比较通透,所以酒精很容易趁宝宝不注意透过皮肤进入到血液中,反而会对宝宝造成伤害。

03 退热贴

不知何时开始,退热贴已经成为发烧标配,无论大人小孩,只要发烧,无论体温、状态如何,先给额头来上一贴。

但是,退热贴真的有用吗?

其实,大部分的退热贴都是通过靠水凝胶的水汽挥发带走热量,这其实就是一种物理降温的方式。而物理降温的退烧效果非常有限。因为物理降温的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散热,并没有从发烧的源头解决问题。

退热贴主要的功效就是让孩子舒服,但有一点你要知道,退热贴给额头局部带来的这种凉意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有些家长也会发现孩子抗拒这个东西。对于不耐受的孩子来说,退热贴不但没有帮助还反而有害!

宝宝发烧时正确的护理方法

仔细观察宝宝状况

在遇到宝宝发烧时,家长需要做的是注意监测好体温,多观察宝宝的精神反应等情况。

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玩能睡,就不用太过于担心,可以继续在家观察下;但如果宝宝持续高烧,精神状态较差、萎靡不振,出现呕吐、尖叫、抽搐等反应,则应尽快送往医院。

补充水分

鼓励孩子多补充一些水分,发烧出汗会令身体失去水分,母乳、水、口服电解质溶液都是不错的选择。

多休息

小儿发烧时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多、进食少,身体虚弱应卧床休息;

补充营养

要注意多喝水,饮食给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粥、蛋羹,以清淡为宜。要适当吃些新鲜水果及果汁,水果以梨、西瓜、荸荠等为好。避免吃油腻、辛辣及生冷食物。

宝宝发烧何时看医生?

宝宝发烧了,妈妈们急忙就医。

但其实一般来说,如果宝宝体温没有超过38°5,妈妈们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比如说:用温热毛巾敷身体、洗温水澡(在宝宝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在保证室温适宜的前提下减少宝宝的穿盖;多喂些水等。

必须求医的情况:

未满3个月的宝宝体温超过38°时需要立即就医;

3个月以上的宝宝体温超过39°时,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呆滞,则说明病情严重,需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如果孩子长时间、间断性的发烧(持续72小时以上),且面色、指甲、舌头发青、发紫,心跳加速,反复性地呕吐、腹泻,则需立刻就医。‍

其实,宝宝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而发烧,也是宝宝正在与病菌斗争的表现,所以,妈妈们不要太过心急,仔细观察孩子的病情并认真护理,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赶紧好起来,用错误的方法退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5个月婴儿被裹8件衣服,孩子冬天这样穿,不保暖反而更危险

每次一到冬季,很多宝宝会因为家长的无知,而患上了“捂热综合症”陷入生命危机。

前两天,5个月的婴儿被爷爷奶奶裹了8件衣服 2层被子,送到医院的时候体温超高且明显脱水。

无独有偶,南宁一个妈妈感觉天气变冷,害怕2个月的宝宝生病,于是就给宝宝盖上了厚厚的被子。可宝宝却在睡觉时不小心被被子盖住了整个头,导致出现了发热、缺氧的症状,好在妈妈发现得早,及时送到医院抢救,宝宝才得以脱离危险。

其实每年总会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发生,大部分原因来自老人和新手妈妈对“捂热综合症”的无知,引发了很多悲剧。发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这两种情况。

一种是天气变冷了,有些妈妈认为孩子怕冷,一下子就给孩子穿得很多;另一种是孩子发烧,老人就会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的,认为只要出一身汗就好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不仅会让孩子体温升高,甚至还会出现脱水的情况;如果是发烧,还会发展成高热惊厥或者捂热综合症。

“捂热综合症”通常也叫“蒙被缺氧综合症”“闷热综合症”,发病的原因多数是因为过度保暖而导致宝宝出现发热、大汗、脱水、缺氧、昏迷等症状。

“捂热综合症”的发病率大多发生在1岁前的宝宝,这是因为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所以一旦身体出现发热出汗的情况,就会导致身体循环絮乱,使得宝宝氧气需求增加,出现因为缺氧而引发的脏器缺氧缺血性的损伤。

这就是为什么“捂热综合症”多发生在新生儿和婴儿身上的原因。

一般来说,冬季和春季是“捂热综合症”的高发期,所以宝宝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家长们,一定要随时提高警惕。

怎么判断是“捂热综合症”呢?

家长们如果发现宝宝的身体出现了发热、出大汗的情况,先不要惊慌,可以观察宝宝脸色有没有涨红,宝宝有没有不舒服的哭闹情况。

如果整体精神状态比较好,也比较清醒,可以先解开宝宝衣服量下体温,看看是不是发烧。

宝宝正常的体温一般会在36-37°之间,超过37.5°可能是宝宝的衣服穿多了而导致的体温升高。

这个时候可以先做物理降温,给宝宝脱掉多余、汗湿的衣服,然后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或者母乳。

如果宝宝的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总是不停地尖叫哭闹,且体温已经超过40°,或者腋下温度持续在36°,给奶也不吃,脸上、嘴唇和指甲也都是青紫的,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反复抽搐或昏迷的情况,就可以确定是“捂热综合症”了。

怎么预防捂热症?

预防“捂热综合症”的关键,就是不要给宝宝穿太多,要给宝宝提供合适的衣服和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

一般来说,最适宜宝宝的室内温度是20°-26°之间。因为宝宝身体代谢快,产热高,所以成年人觉得刚适合的温度,对于宝宝来说就会觉得热。只要宝宝的颈背温暖,没有出汗,就说明温度刚好合适。

宝宝的贴身衣物一定要以纯棉为主,棉质吸汗、透气性好,又能散热,尽量不要使用羽绒材质的被和衣服,还有珊瑚绒毯这些。给宝宝盖被子时,盖到腋下部位即可,不要超过头部,以免遮住宝宝的口鼻。

最后,一旦发现宝宝出现捂热的情况,无论轻重,一定要立刻去医院,不要存侥幸心理,避免不及时治疗而引起死亡或者神经损伤等后遗症。

家里有常年卧床的病人,怎么洗澡除味?

家里老人常年卧床,仅仅擦一下还不行,要经常给卧床的老人洗澡,具体做法是:首先是给老人准备干净衣服,毛巾,热水,水桶,毛巾,肥皂,脸盆。然后,关上门窗,移开桌椅,盛上四分之三的温水,掀开被子,将大毛巾半垫半盖在老人擦洗部位,用湿毛巾擦拭,用沾了肥皂的毛巾擦,再用湿毛巾反复擦拭,最后用大毛巾擦拭,依次是:(1)松开领口,给老人洗眼、鼻、脸、耳、颈部等处,注意洗净耳后。

(2)脱去老人上衣(先洗健康侧,后洗患侧),擦洗两臂。注意洗净腋窝部。帮助老人侧卧,面向护理者,将脸盆放于另一侧的大毛巾上,为老人洗净双手

(3)解开老人裤带,擦洗胸腹部,注意乳房下及脐部,帮助老人翻身,擦洗背及臀部。

(4)脱掉老人的裤子,把双腿,两侧腹股沟,会阴部擦干净。把盆子放在脚底下,用大浴巾铺在床上,洗脚,穿好裤子。

(5)整理床铺,按需要更换床单,清理所用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不宜为老年病人洗澡:

(1)饱餐后和饥饿时:全身表皮血管被热水刺激扩张,较多的血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就会导致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导致低血糖、虚脱、晕倒。

(2)血压过低:在洗澡时,人体的血管会膨胀,血压低的病人容易出现短暂的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虚脱。

(3)发烧、疾病在急性发展期、心脏病发作高度贫血、尿毒症、高压达180毫米汞柱以上、急性炎症和外伤时皆不宜洗澡。

所以,花二三百元请人上门给老人洗一次澡,你愿意吗?最近,大连出现了一种新兴行业——上门助浴。这项助老服务,由专业的助浴师带着折叠浴缸、洗浴用品上门,为老人进行一次全流程的服务!

「链接」

上一篇: 化学治疗腋臭的方法视频(治疗腋臭的药物有哪些)
下一篇: 激光加重腋臭的原因是(激光加重腋臭的危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