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名人有腋臭呢(哪些名人有痣)

网游迷大叔 0 2025-07-04

文章目录:

狐臭熏天的十大明星,汪峰竟然排第一!

对于混迹娱乐圈里的明星来说,工作压力大,身上的各种“体味”很容易表现出来。明星染上腋臭可就是一件大事,破坏了在粉丝心中的完美形象,其演艺事业也 大打折扣。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娱乐圈被传有狐臭的十大明星!

汪峰

汪 峰向章子怡求婚成功后,彻底刺激了旧爱葛荟婕的神经,接连几天,她不断炮轰汪峰“四眼短腿”“1婚败2婚败3婚败”“散着狐臭”。3月11日,汪峰旧爱葛 荟婕连发两条微博,称“看到一个声称摇滚教父(可笑)的人举着胳膊,亮着腋毛,散着狐臭向他爱人求爱。”微博发出后,网友猜测“摇滚教父”有可能是指旧爱 汪峰。

明道

不要看大帅哥明道平时出场都是玉树临风的样子,他的烦恼可不少,像他有狐臭这个事情就是很多网友都知道。他也曾经在小S与蔡康永主持的《康熙来了》节目中,公开承认过这一点。不过在网友看来,虽然狐臭让明道苦恼不已,但敢于公开承认的勇气为明道的形象加分不少。

蒲巴甲

蒲巴甲真人很矮,1.70不到,穿内增高的鞋子,和其他好男儿拍照还是垫箱子。曾有女演员爆料说,他身上的膻味熏得人是胃里翻江倒海的。

木村拓哉

把 狐臭这件词和日本“万人迷”木村拓哉联系在一起,恐怕每个人都会吃惊,并大呼不可能!但是爆料者却是信誓旦旦的说,这么多年来,木村拓哉除了身高常遭质 疑,常被传有狐臭也是他心中的痛,八卦网站指他体味严重,“造型师替他借的衣服,穿完后却沾上难闻气味与汗渍,只好忍痛买下。”还传说他曾做2次手术除狐 臭。但是不管真相如何,他还是粉丝心中的“万人迷”。

奥兰多-布鲁姆

曾演《魔戒三部曲》系列电影的好莱坞型男奥兰多-布鲁姆表面靓仔,但原来不爱更衣和洗澡,坚持要当“有味道”的臭男人。奥兰多卫生习惯很糟,懒到连牙齿都不想刷,经常同一件衫衣、牛仔裤或同一双袜子穿整个星期才去洗,更严重的是他每天同小狗一起,身上有狗味。

ELLA

结婚后的ELLA,有了爱情滋润之后,越加妩媚。但是你们可能想不到,她也曾经被狐臭的气味困扰过。据ELLA说,她现在腋下有一个疤痕,那个疤痕不是做隆 胸手术,而是做狐臭手术留下来的。她坦言:“狐臭让我有点小自卑。同学没有嫌我臭,但自己觉得自己有味道,因此国中毕业就去动手术,现在连手也很少流 汗。”

何洁

何洁算是挺励志的一个小姑娘,从《超级女声》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经历过肥胖、解约和恋爱等事,现在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快和亲亲男友甜蜜完婚。不过 在她刚出道的时候可是新闻不少,特别在自身形象当面,不仅给记者拍到她没有刮腋毛的照片,还给别人爆料,她有狐臭。据爆料人说,为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何洁 四处求访腋臭小窍门。尽管腋臭一事一再保密,可是还是被娱乐记者爆料出。何洁在超女比赛多年后才敞开心扉,谈起当年腋臭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痛苦,笑称还好 自己找到了腋臭小窍门,现在腋臭症状已经好很多。

刘欣宜

港星刘欣宜被死敌钟蕙芝曝有狐臭,钟蕙芝否认讲过刘欣宜有臭狐,又指二人“惺惺相惜”,但言语间却挑衅对方。说到刘欣宜以性感打 扮抢镜,钟蕙芝话中有话地说:“今天大家一齐合作,不是个人表演。”记者指二人屡次传出不和?她又暗指刘欣宜老,自称会尊重“前辈”,说话极为刻薄。

玛莉莲-梦露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性感女神”玛莉莲-梦露在世人的心目中永远是位“天后”级人物。尽管梦露已经逝世四十年,但关于她的种种故事依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包括她的影星生涯、她与无数男人之间的绯闻,甚至包括她的生活习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绝世美人居然不爱洗澡。

麦当娜

任麦当娜名声再大,在娱乐圈如何叱咤风云,她到底是个食人间烟火的凡人,因而她身上也有常人所有的毛病。近日,麦当娜的一位旧日朋友就跳出来揭她的伤疤,说她身上有一股恶臭,令人简直无法和她同处一室。

﹋﹊﹋﹊﹋﹊﹋﹊﹋﹊﹋﹊﹋﹊﹋﹊﹋﹊

给大家推荐一个瘦身训练基地,教程很全!

瘦身微信公众号:jkss230(←长按复制关注)

袁巴元前妻再爆猛料:张雨绮有狐臭,衣柜里一股“孜然香水味”

衣柜里的“罗生门”:一场跨越八年的情感对峙

娱乐圈的瓜,永远吃不完。这不,张雨绮又双叒叕上热搜了,这次还带着一股“孜然香水”的味道。
事情的起因是袁巴元的前妻葛晓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张雨绮在多年前插足了自己和前夫袁巴元的感情,这个陈年老瓜牵扯出来之后,葛晓倩又开始在直播中说张雨绮用完她家的衣柜之后,衣柜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像是孜然混合着香水味,挥之不去。

这下好了,网友们瞬间炸锅了,纷纷联想起多年前袁巴元公开指责张雨绮有“狐臭”的旧事,一时间,关于“孜然香水”和“狐臭”的讨论甚嚣尘上。

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而葛晓倩似乎也并不打算息事宁人。在接下来的直播中,她索性直接点名张雨绮,揭开了这段跨越八年的情感纠葛。

时间拨回到八年前,彼时的张雨绮和袁巴元正打得火热,爱得高调。然而,这段看似甜蜜的恋情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彼时,葛晓倩和袁巴元尚未正式分手,两人不仅同居在一起,家中还摆放着婚纱照和各种私人物品,俨然一对恩爱的情侣。

但张雨绮,这位以敢爱敢恨著称的“社会我张姐”,显然没有被眼前的“正牌女友”吓退。据葛晓倩爆料,张雨绮在明知袁巴元有家室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与他交往。为了避人耳目,袁巴元特意在外面租了一间酒店式公寓供两人幽会。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葛晓倩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出国一段时间,而张雨绮则趁机“登堂入室”,直接住进了她和袁巴元的家中。葛晓倩声称,这一切都被家中的监控摄像头拍了下来,证据确凿。

更令葛晓倩气愤的是,张雨绮在“潜入”她家期间,不仅随意使用她的物品,还将自己的化妆品与她的混放在一起,甚至还动过她的孩子。这种“鸠占鹊巢”的行为,无疑是对葛晓倩底线的挑战,也为日后两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葛晓倩回国后,张雨绮迅速搬离了袁巴元的住所,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葛晓倩内心五味杂陈。她无法接受自己被背叛的事实,更无法理解张雨绮为何要介入她和袁巴元的感情。

然而,当时的葛晓倩选择了沉默。一方面,她刚刚经历了感情的打击,身心俱疲;另一方面,她担心公开与张雨绮对抗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她还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在种种压力之下,葛晓倩只能将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咽进了肚子里。

沉默的螺旋:从隐忍到反击,葛晓倩的八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葛晓倩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都避而不谈。她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却没想到,有些伤痛,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清晰。

八年后,葛晓倩选择在直播间里公开揭露张雨绮的“真面目”,并非是为了蹭热度,也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也为了给那些曾经遭受过类似伤害的女性一个鼓励。

“我不想再沉默了,我要说出真相。”葛晓倩在直播间里语气坚定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活在阴影里,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当然,也有人质疑葛晓倩的动机,认为她是在炒作,是在蹭热度。对此,葛晓倩回应道:“如果我真想炒作,我早就站出来了,何必等到现在?”葛晓倩表示,她之所以选择在八年后才公开这件事,是因为她现在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内心和底气。她不再害怕外界的流言蜚语,也不再担心会失去什么。

“我现在只想说出真相,让大家看清张雨绮的真面目。”葛晓倩说,“她就是一个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的人,她根本不配得到大家的喜爱。”葛晓倩的这番话,无疑是给张雨绮的公众形象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直以来,张雨绮在公众面前都塑造着一种独立、自信、敢爱敢恨的“大女主”形象。然而,葛晓倩的爆料,却彻底撕下了她伪装的面具,露出了其背后“插足者”的真面目。

对于葛晓倩的指控,张雨绮方面一直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疑似与袁巴元此前的聊天记录截图,试图证明两人是在袁巴元与葛晓倩分手后才开始交往的。张雨绮方面始终没有正面回应葛晓倩关于“潜入”家中、动用其私人物品等指控。这在网友们看来,无疑是一种默认的行为。

“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张雨绮真的问心无愧,为什么不敢站出来正面回应呢?”有网友评论道“她越是躲避,就越是说明她心里有鬼。”

聚光灯下的审判:舆论狂欢与个人隐私的边界

张雨绮的“沉默”,反而令事件持续发酵。网络舆论犹如脱缰的野马,向着不可控的方向狂奔。各大社交平台上,“张雨绮小三”、“张雨绮人设崩塌”等话题占据热搜榜首,网友们纷纷化身“网络法官”,对张雨绮口诛笔伐。

有人指责张雨绮“知三当三”,毫无道德底线;有人嘲讽她“人设翻车”,曾经的独立女性形象荡然无存;还有人翻出她过往的情史,将其与此次事件联系起来,将其贴上“惯犯”的标签。

罗生门后的真相:反思与警醒

在张雨绮、袁巴元、葛晓倩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说辞,孰对孰错,难以定论。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更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轻易站队,不盲目跟风,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张雨绮的“小三门”事件,至今仍未有定论。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给娱乐圈敲响了警钟。

对于明星而言,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公众人物身份,约束自身言行,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良好的口碑才是立足演艺圈的根基。

对于公众而言,则应理性吃瓜,不盲目跟风,不信谣不传谣,尊重当事人的隐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信息来源:经纪人否认张雨绮曾第三者插足 袁巴元称两人相识前已与前任分手 凤凰网娱乐 2024年09月11日

经纪人否认张雨绮插足后 袁巴元前妻再发文怒怼 2024-09-12 09:50:10 搜狐

起底张雨绮闪婚者袁巴元:身家上亿,旗下时装公司拟上新三板 澎湃新闻 2016-10-26

袁巴元曝张雨绮曾用孩子要求复合 自己屡次遭背叛 新浪网

洪纬读《身体的气味》︱“隐疾”给人带来多大伤害?

洪纬

《身体的气味:隐疾的文化史》,陈桂权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84页,36.00元

封城的日子里,你最希望做的却无法立刻实现的事情是什么?我的愿望是能够和朋友们线下聚聚会,去图书馆翻翻书,看看博物馆,逛逛水族馆……总之,就是走出方寸之间,回到大千世界。我想,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愿望。而一旦进入人群,我们便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闻到千奇百怪的体味。

关于人体散发出的气味,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他著名的个人哲学思考录——《沉思录》中向读者发问:

遇到患有狐臭的人,你会生气吗?

遇到患有口臭的人,你会生气吗?

你怎么善待这样的麻烦?

这位皇帝认为这些气味是很自然的东西,人类应该理性对待。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要对这个问题做到理性,谈何容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会充分调动全身的感官系统探知对方,包括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乃至味觉。大家对汗臭和脚臭都不陌生,它们给我们的嗅觉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令人相当不快。倘若遇到有严重狐臭或口臭的人,这种刺激感可能会更加强烈。

俗语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狐臭和口臭并不引发疼痛,仅仅是给交往对象带来一些感官上的“麻烦”,它们是否能被归为“病”类呢?在《身体的气味》中,作者陈桂权博士将它们归为被称为“隐疾”的一类疾病。在现代习惯用语中,隐疾多指性病,事实上,在古代它所指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凡涉及隐私或者难言之隐的病症都可计入其中,而那些表征不明显的病症和问题也可用隐疾来指代。陈博士在《身体的气味》中着重讨论了几个当下比较敏感的主题:狐臭、口臭、性病和脚气病。

作为一位非医学史从业研究人员,作者没有囿于医学史的内史范畴,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化层面,吸纳了众多明清笔记小说、当代小说和逸闻轶事,畅其旨趣。阅读该书时,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隐疾给当事人生活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展露无疑。用这些史料来探讨隐疾文化史最为恰当不过,也是书写一部大众史学读物的巧妙之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引发狐臭的原因认识不清,认为它可能是一种传染病,抑或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譬如,唐代医家孙思邈便认为得狐臭有天生与传染两种途径。这些传统观念或曰医学理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伴侣的选择。四川省凉山诺苏人认为狐臭具有遗传性,与这些“病患”联姻被视为大忌。在成都市,相亲过程还有这么一个阶段:男方托人到女方家中去看门户,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待嫁女子叫到身边来坐,闻闻有无狐臭。

在婚姻不自由的年代,女子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子则享有相当不同的待遇,婆家对媳妇不满意,要么休妻要么纳妾。其实在古人的现实生活中,休妻、纳妾并不是由着男人的性子来。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便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浪荡子龙光因妻子有狐臭想纳妾,妻子同意,可惜老爹不允,龙光便与妻舅串谋,害死了亲爹。

史学家黄永年说,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异族骂为畜生。出于对异族的偏见与歧视,汉文化将腋气与“胡臭”联系起来,进而再将“胡臭”变成“狐臭”。这种叫法延续至今,根蒂是歧视异类的文化隐疾。古代志怪小说也有描述人与狐狸精发生情愫,并最终染上狐臭的故事,从中更能直观体会汉文化对“狐臭”的偏见。在河南省某些地区,狐臭又被称为“门病”,被认为是门第不清所致。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狐臭不具有传染性,全因个体腋下大汗腺过于发达所致,只是它具备遗传性。经过一定的治疗,狐臭可以得以消除或者减轻。

至于口臭,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重点是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在《身体的气味》中,作者对口腔清洁史做了一番清晰的梳理。大概最晚在东晋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用盐末揩齿来清洁牙齿。后来人们又发明出了劳牙散、揩牙散之类的牙粉,以指点药,揩在齿上。宋代佛门弟子在日常起居中也很重视洗漱、揩牙。宋代《禅院清规》规定早晨起来盥洗漱口,步骤如下:“使用齿药时,右手点一次,揩左边,左手点一次,揩右边。不得两手再蘸。恐有牙宣(笔者注:牙龈出血,严重化脓)口气过人。” 《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公子小姐们在漱口之前都会先用青盐擦一遍牙齿。青盐常被做成棱柱形状,方便使用。除了用手指揩牙,古人还会用揩齿布,我国大约在晚唐时期就有揩齿布了。

虽然洁牙剂可以追溯至古代,但是,西方牙粉和牙膏被引进中国时,还是经过了一番曲折的。在十九世纪末,洋货牙粉和牙膏在中国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公务人员、社会名流、名妓等,刷牙成为“文明人”的象征之一。对新生事物,人们需要一段接受过程,担心用毛刷长久地刷牙,牙齿会坏掉。1876年的《格致汇编》就说:“有人喜欢用牙粉刷牙,此质虽能令牙齿变白,但久用之,则外壳消磨净尽,而牙易坏。” 其实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我于硕士期间做口腔微生物学研究时,一位在国际知名公司负责口腔护理产品研发的专业人士便告知,有些品牌的牙膏里添加了一些磨损牙釉质的物质,期望达到美白牙齿的效果。尽管过程曲折,在1915年,汉口民生化学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制造国产牙膏。

关于上述各种洁齿方式在社会上的普及度,我们不可过于乐观。历史上,莫说程序复杂的揩齿,就连能够做到简单漱口的人也不多。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现代中国人的刷牙率虽然猛然上升,但至少还有三亿人不刷牙,而且大部分坚持每天刷牙的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

1880年代的布朗牙粉广告(来源于Ebay网站)

口臭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比如,东汉典故“刁存含香”讲的便是老臣子刁存口臭的故事。据称,在商讨政务时,刁存的口臭让汉桓帝实在有些受不了,但又碍于老臣身份不便明言。一日,朝务完毕,皇帝赐刁存一片丁香,令其含在口中。刁存口含丁香,却不知何故,只觉得口中辛辣、刺舌,又不敢咀嚼。他以为自己犯了大错,皇帝赐他与毒药。回到家中,他抱定必死之心,与家人诀别,经朋友家人鉴定所含之物是丁香后,方才恍然大悟。

到了民国阶段,女子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男女婚姻恋爱也主张自由。1939年,在上海发行的一个期刊《五云日升楼》里讲了一位宁波女子因丈夫口臭提出离婚的故事。该女子时年二十五岁,受过一定教育,在1935年奉父母之命嫁给了当地同样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富二代大学生。二人结婚四年,却从未同房,最终女方聘请律师向法院提出调解离婚。

相较于女性,在古代,男性享有更多的特权,他们对色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半点隐晦。中国娼妓业的长期合法化经营,文人骚客对青楼妓院的情有独钟,便是例证。性话题属于中国文化中隐的部分,在现代习惯用语中,“隐疾”亦逐步演化为单指“性病”。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性学方面的知识也是相当丰富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对中国古人在性方面的文化与风俗有比较全面的考察,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在儒释道三家中,道教的学说与实践对中国古代的性文化贡献最多。“长生”是道教修行的宗旨之一,在南方道教中别有一支专攻房中术,持采阴补阳的理论,企图以男女交合的方式实现延年益寿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男子对妓女的追求使他们付出了严重的健康代价,在寻花问柳中身染疾病,“花柳病”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明代至民国期间,梅毒一直是危害中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现在主流观点,梅毒是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美洲新世界反馈给旧世界的瘟神。在远航海员与当地娼妓的共同作用下,梅毒辗转传到了东南亚、东亚地区。美国作家德博拉·海登在《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一书中提到,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林肯、福楼拜、莫泊桑、尼采、王尔德等多名国外历史名人都身患梅毒。据传,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正德皇帝十分好色,生活荒淫,三十一岁便短命呜呼,且无子嗣。有人说他死于天花,有人说他死于梅毒,但是梅毒说似乎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对普通人,隐疾给个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家庭婚姻关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民国时期,上海报纸上关于男子身患隐疾,不敢与妻同床的故事屡见不鲜。例如,在1932年,上海一家服务于现代都市女性的杂志,《玲珑》刊登了一则“新婚夜不敢同床,原来丈夫患隐疾”的故事,讲的便是男子婚前与妓女有染,导致严重性病,以至于心感愧欠,不敢面对新婚妻子。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病毒、细菌、真菌横扫世界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最后,陈博士还触碰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即“脚气”和“脚气病”。在现代社会里,“脚气”通常是指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足部疾病,俗称香港脚。患者奇痒难耐,严重者甚至引发恶臭。该病给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虽然不及上述几类隐疾,但是在群居之处,传染性极强,患者也不愿意大大方方地讨论。说“脚气”主题具有争议性,主要还是源自疾病的名称。在中国历史上,“脚气病”被广泛记录,宋代车若水著有《脚气集》,题为疾病名称,但内容非也。著《脚气集》时,车若水身患脚气病,据考据,这是一种非真菌引发的疾病。《身体的气味》是一本史学著作,陈博士将重点放在了史学方面,他并未对真菌引发的脚气这一现代病置于过多的笔墨。他重点将古代“脚气病”的文化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指出我国古代所指的脚气病可能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也可能是由于士人长期服食丹药造成的重金属慢性中毒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综上所述, 隐疾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煎熬,也带来了羞耻感。部分隐疾还给个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了治疗,严重时还会引发厌世或自杀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身体的气味》,我们可以看到,隐疾的概念从最初的“身体被衣服遮蔽处的疾患”这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慢慢缩小为特指的某些疾病,比如腋气、口气和性病,直到今天成为性病的代名词。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隐疾”持有的态度是逐步趋向开明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除了需要满足基本生存,还需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这样一个疾病观:患者及时就医;旁人给予精神支持。这应该也是陈桂权博士书写《身体的气味》时最希望表达的一个愿望吧。

责任编辑:于淑娟

上一篇: 会突然得腋臭么吗(会突然得狐臭嘛)
下一篇: 腋臭是挂什么科检查(腋臭挂号什么科)
猜你喜欢